城市会被生活垃圾团团围住吗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迅速集聚,妥善处置居民生活垃圾,成了城市环保绕不开的话题。不妨以上海居民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垃圾量来做个估算。目前长住居民约2300 万(不包括流动人口),若人均每天产生1 千克垃圾,则年均365 千克。整座上海城的年均生活垃圾为 8395000 吨,保守地以每吨垃圾被压实后占1.2 米3 的 体积来估算,则年均生活垃圾的体积约为 10074000 米3。如果将它们堆成厚度为10 米、高度为30 米(相当于10 层楼高小高层)的长方体,这座“垃圾城墙”的长度约为33 千米。以上海外环线99 千米的长度作比较,仅3 年,“垃圾城墙” 就可将整个上海团团围住了。当然,这还不包括由建筑拆迁、突发事件以及工农业生产所产生的大量垃圾,如2013 年除夕夜燃放烟花爆竹就产生了900 多吨垃圾。
为此,必须从源头上以资源化和减量化来分 28类垃圾。就是将垃圾按可回收再利用和不可回收再利用进行分类,既能促进总量的减少,还能从源头上抢救出大量可回收以循环利用的宝贵资源(如废塑料、废纸张、废玻璃、废金属等)。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所有市民都必须参与此项分类工作,认识到:垃圾往往是一种被放错地方的资源。
目前, 城市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干垃圾)。对应的处置方法为:综合利用、堆肥、焚烧发电和卫生填埋。统计表明,将垃圾分类后,总量至少减少65%。这样,用作填埋和焚烧的垃圾量大大减少了,毕竟填埋垃圾的土地是很宝贵的,而垃圾焚烧的燃烧热值又并不很高,焚烧炉及其净化设备对燃烧产生的二英等有害物质的去除,也往往不尽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