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如何转变为“中国创造”
美国记者萨拉·邦焦尔尼在《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中,讲述了一个普通的美国家庭对中国产品消费选择的亲身经历。在很多外国人看来,“中国制造”就意味着“便宜没好货”,这虽然令人不甘,可也是不争的事实,要摘掉这顶帽子,必须尽快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
查查字典就能知道,“ 制造” 和“ 创造” 最大的区别就是,后者是自主的、创新的, 对世界的改变是探索性的。创造,是一个从无到有,去粗取精的过程,它证明着人类的智慧。从笛卡尔发明直角坐标系,到爱迪生改进灯泡,再到乔布斯打造苹果帝国,这些都是创造。而那些“Made in China” 的服装、鞋帽、日用品之中,虽然饱含着中国工人的汗水,却只是沿用了别人的设计和技术,没有太多智慧的贡献。
中国人永远不会甘于屈居末位,劣势之中更要迎头赶上。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批掌握核心技术且具备较强创造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正在提高。在美国彭博新闻社发布的 “2015年世界最具创新力的前50个国家”中,韩国排名第1,美国排名第6,中国排名第22。
我们已进步了很多,但前面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在现实中,我们面临着经济转型的结构性挑战、外部竞争日益激烈等困难。“中国创造”的路任重道远,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条路上的行者,肩负着建立国家自信、洗刷偏见的重任。
虽然“中国创造”已初见成效,但是只有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快速转型,尽快确立一大批国产自主品牌,提高企业和研发机构的创新能力,才能在世界上保持长久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