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产264.8公斤 黄三角盐碱地里育出高产大豆
在含盐量可达千分之五,被视为“不毛之地”的盐碱地里种大豆,不仅仅能长得好,还能高产,这是刚刚在黄河三角洲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遗传发育所)东营分子设计育种研究中心基地里发生的事情。
10月11日,由中科院遗传发育所邀请专家对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大豆高产稳产分子基础与品种培育”进行测产,结果显示: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含盐量为千分之五的盐碱地里,种植的耐盐大豆材料TZX-1736、TZX-805亩产可达264.8公斤、263.3公斤,这创造了耐盐碱大豆新品种的亩产纪录。相对之下,该数据已经超越了2020年我国大豆平均亩产(132.4公斤)。
以中科院院士领衔的专家组一致认为,这两个大豆品系具有耐盐高产特性,是大豆耐盐碱的重要创新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