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孟璞科普理论成果简述
周孟璞先生是我国建国以来长期坚持科普实践工作和科普理论研究的著名科普专家。 周先生曾公开发表《科普学初探》、《耗散结构的科普系统》 等多篇科普理论文章, 1981 年与 1985 年组织策划出版两集《科普学文汇》, 2007 年主编出版了我国首本《科普学》 理论专著。 钱学森曾几次关注和肯定周孟璞的科普学研究。 本文试对其科普理论成果进行梳理和釋析, 主要归纳为以下几方面的理论观点。
1 科普的原始形态
周孟璞先生较早指出, “地球上自从诞生了能思维、 有语言、 会用工具的人类, 传播知识的现象就已存在了” 。 可以说科普的历史和人类自身的历史一样久远。
古代科普是什么样? 周孟璞和曾启治在《科普学初探》 一文中,通过对古代科技史相关资料的分析, 提出古代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普
及有三种原始形态, 即: “经验性的知识传播(如用火)、 专门化的技术知识交流(如烧陶、 冶炼) 和理论化的科学知识普及(如天文学、数学、 力学) ” 。
(1) 经验性的知识传播, 例如火的使用的传授。 史前时期, 一些勇于变革的人在实践中首先学会使用火, 就把有关火的知识传授给自
己的同伴, 于是人们便掌握了驾驭火的本领。 火是人类最早和最惊人的化学发现。 火带来了熟食, 从而促进了人脑的发达。 再如, 一些人在实践中学会了制作和使用石斧、 弓箭等工具, 随着经验的积累, 形成了制作、 使用工具的技术知识, 这些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播与推广,增强了人类在大自然里的生存能力, 使人类社会取得进一步发展。
(2) 专门化的技术知识交流, 例如烧陶技术、 炼铜技术、 冶铁技术、 耕作技术的传播等。 从石器时代、 铜器时代、 到铁器时代, 人们发现了铜, 学会融化铜, 进行了第一次冶金试验, 青铜组成成分的稀少, 又让位于铁。 期间, 人类生产活动规模不断扩大, 生产实践中烧陶技术、 冶炼技术与耕作技术等专门知识随之不断积累和成熟。 文字的发明, 书写、 印刷工具的出现, 人类传播知识, 交流技术的手段也更加高明, 专门化的技术知识开始系统地传播普及。
(3) 理论化的科学知识普及, 包括古代自然科学如天文学、 几何学、 数学和力学等知识的普及, 也包括理论化的技术知识传承。 随着
古代科学的发展, 几大文明中社会的分工分化, 开始出现学者的专业共同体, 加之先进的传播手段, 古代天文学、 数学及力学等科学技术思想、 知识和信息逐步并入整个社会文化, 在一定范围, 进行有机制地在同一代普及, 也在世代间传递。
2 科普的波动发展规律
周孟璞先生在《科普学初探》 一文中分析了世界近代史上两次科学和技术革命与两次世界经济大繁荣的波动现象, 分析其中科学、 技
术、 经济的两次大循环关系, 指出科普在科技革命与科技转化为经济中发挥了桥梁作用, 揭示了与两次大循环相适应, 近代史上出现了两次科学大普及。 由此提出, 与科技革命引起的波动相适应, 科普发展也具有波动发展规律。
(1) “近代史上第一次科学大普及出现在十八世纪技术革命兴起的前夜, 持续在技术革命的高潮之中, 以法国狄德罗为首的百科全书派编写百科全书是这次大普及的代表。 ”在 17 世纪的西欧首先产生近代的科学革命, 自然科学摆脱神学束缚, 与哲学相分离, 形成了独立体系。 “18 世纪中叶, 以狄德罗、达兰贝尔为首的一批学者, 联络当时光芒初露的一百多名科学明星组织了‘人文学者社团’ , 发起了一个以编写百科全书为主要内容的知识普及运动。 他们用二十多年时间完成了囊括当时一切科学知识的三十八卷的巨著。 ” 这一文化工程的成功使这一次科学普及达到高潮。“这部知识全书, 以它鲜明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科学知识为武器, 向禁锢人们思想、 阻碍生产发展的愚人宗教和封建皇权宣战。 它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也为十八世纪技术革命廓清了道路, 还为十九世纪第二次科学革命在思想、 知识和人才方面奠定了 基础” 。
(2) “近代第二次科学大普及, 出现在 20 世纪现代技术革命前夜,持续在现代技术革命和经济大繁荣之中。 ” 这一时期科普标志性事件有法拉第在英国皇家学会开办的科普讲座, 1851 年伦敦举办万国工业博览会而导致成立科学博物馆, 还有称自己为“达尔文的斗犬” 的托马斯· 赫胥黎捍卫“进化论” 的“牛津大辩论” 。19 世纪发生了第二次科学革命, 化学、 物理学、 生物学等学科取得重大理论突破, 现代科学建立。 大约 20 世纪上半叶, 出现了史无前例科普大高潮, 表现在科普范围广泛, 内容丰富, 手段新颖, 形式多样, 从事科普人数众多, 普及效果显著, 持续时间久。 从全世界看, 科普发展出现新特点: 许多国家政府重视和资助科普, 一些国家科普图书和期刊空前繁荣, 涌现出大批杰出的科普作家, 广播电视成为新的科普手段, 许多国家建立了大型科普基础设施, 如自然博物馆、少年科学馆等。 “这次科学大普及推动了 20 世纪现代技术革命早日完成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现代科学的进一步完善和展也因之得益匪浅。 ” 科普不但深深地影响西方人的生活方式、 思想方式, 还以无数方式直接和间接地影响整个世界。上述两次科学大普及, 与科学波动发展相适应, 因此科普发展也呈波动规律, 但“科普发展的波动曲线比科学发展的波动曲线要延迟约半个周期” , 主要延迟的因素是: 科学革命的成果需要时间回到实践中检验和完善; 科学革命的成果需要时间消化; 科学革命过后科学家需要时间将注意力转移到科普上来。
3 科普学三大定律
2007 年周孟璞、 松鹰主编出版了《科普学》 一书, 书中阐述了科普学三大定律。“第一定律: 科普是普及科学技术知识、 传播科学思想、 倡导科学方法、 弘扬科学精神、 树立科学道德的活动” 。 这条定律明确了科普的方向和基本任务, 也即“五科” , 其中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 科学精神、 科学道德是一个相辅相成、 互相联系、 互相作用的统一整体。 科学技术知识是基础, 科学方法是钥匙, 科学思想是灵魂, 科学精神是动力, 而科学道德是规范和准绳。
“第二定律: 科普工作者(科普作家、 科学家、 技术专家、 参加各项科普活动的人) 和受众(农民、 城市居民、 工人、 青少年、 领导干部、 军人等) 之间是平等的、 互动的、 相互交流的关系” 。 这一定律既讲了科普队伍, 又讲了科普队伍和受众的关系, 明确提出科普工作者和受众是平等的, 科普活动不是单向传播活动而应该是双向交流活动, 也就是说科普活动应该是科普工作者和受众共同的活动, 这样才有生气, 才有效果, 才有积极性。
“第三定律: 科普是国家指导、 科普工作者积极参与、 社会各界积极支持的社会活动” 。 这一定律指出了科普的支撑所在。 国家的强力指导已是许多国家的做法。 科普工作者积极参与是当然应该的, 科普工作者是科普的主力军、 战斗队, 是在科普第一线工作的人员, 这个队伍的成长壮大是科普事业发展的关键。 社会各界积极支持不可缺少, 包括新闻媒体界、 教育界及企业界等都是科普重要支撑力量。
科普学三大定律是周孟璞先生总结了我国近代特别是建国以来科普实践经验, 结合国情而提出来的。 三大定律的基本思想和要求与2002 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的精神是一致的。 科普学三大定律是周孟璞先生一生科普理论研究最重要的创新成果, 随着时间的考验, 会为大家所公认, 希望成为我国科普理论体系核心构成部分。
6 科普的定义
周孟璞先生一直关注和思考科普概念问题, 多次与四川科普专家董仁威、 松鹰等探讨科普的定义, 并形成了独立的关于科普概念的认
识。我国正式采用“科普” 的概念在上世纪 50 年代。 在 1949 年在中央政府政务院下设立的“科学普及局” , 1950 年 8 月, 成立了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 简称“全国科普协会” 。 “科普” 一词在这些科普机构履行职责中逐步采用, 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 通过分析不同时期、 不同国家和不同专家关于科普的概念, 周孟璞等认为科普是一个历史的、 动态的、 发展的概念, 不同时期的科普定义应该有所不同, 研究者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 给科普下的定义也会有所不同。
2004 年周孟璞等综合理论界的各种定义, 结合新时期科普工作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科普的新定义, 并在 2007 年出版的《科普学》
一书中进一步阐述: “科普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 是指以通俗化、大众化和公众乐于参与的方式, 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 倡导科学方法、 传播科学思想、 弘扬科学精神、 树立科学道德, 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
该定义只有 92 个字(含标点), 但包含了“科普” 最基本的四个要素:(1) 内容: 科普的内容不仅包括了传统科普提出的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 同时包括了 新近越来越重视的科学方法、 科学思想、科学精神、 科学道德, 总共“五科” 。(2) 对象: “通俗化、 大众化”体现了科普的对象是面向大众和全民。(3) 形式: “通俗化、 大众化”同时还体现了普及的形式要求生动活泼, 通俗易懂; “公众乐于参与” , 则体现了科普的互动和双向性——特别是这个“乐于” , 比其《科普法》 定义中的“易于” , 一字之差, 更显出公众的主动性和能动性。(4) 目的: 科普的目的, 最终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这一点很重要。 在《科普法》 的科普定义中, 这一点没有, 是个缺撼。
7 结束语
周孟璞先生几十年科普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一是研究人类的科普历史及中国的科普历史, 以探求科普的发展规律; 二是从中国的科普实践出发, 总结经验, 探索中国科普的发展途径; 三是在科普历史研究和中国科普实践研究的基础上, 努力探讨建立科普学。 应该说周先生的科普研究做了早期开拓性工作, 许多地方需要商榷。 我国科普理论界正在建立反映中国认识成果、 适合中国国情、 具有中国气派的科普理论体系, 周孟璞先生的科普理论研究思路、 方法和内容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周孟璞, 曾启治. 科普学初探[A]//中国科普作协成都科普研
究小组. 科普学文汇[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1.
[2] 周孟璞, 曾启治. 耗散结构的科普系统[A]//中国科普作协成
都科普研究小组. 科普学文汇[M].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3] 周孟璞, 松鹰. 科普学[M].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4] 任福君, 翟杰全. 我国科普的新发展和需要深化研究的重要
问题[J] . 科普研究, 2011(5) : 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