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动物你知道多少?
一、恐龙以前de世界
地球de历史及生命de演化
38亿年前,海洋里有了最原始de生命。自从有了生命,地球才变得生机盎然,美丽多彩。古生物学家根据地质演化及生物进化de特点,将地球de历史划分为冥古宙、隐生宙he显生宙*。
冥古宙 (距今46亿~38亿年)是地球de天文演化阶段。当时de地球就像现在de月球一样,经历了无数次陨石撞击、火山活动格外频繁,最终形成原始de地壳de大气层。
隐生宙 (距今38亿~5亿7000万年)分为太古代he元古代。那时,只有菌藻类等低级生物,只能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它们de身体结构,所以叫做隐生宙。
太古代de生物以原始生物为主,主要是低级等de细菌he蓝类。
元古代de生物主要是真核生物,如一些高级de藻类,在末期出现了一些多细胞de动物。
显生宙(距今5亿7000万年~现在)分为古生代、中生代、he新生代。这个时期de化石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可以直接用肉眼看到,所以叫显生宙。
古生代是无脊椎动物大量繁殖de时期,它包括6个纪: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中生代是爬行动物de时代,也是恐龙de时代,它包括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新生代哺乳动物大量繁殖,人类出现。它包括第三纪he第四纪。
*关于地球历史de划分,有几种不同de观点。另一种是将地球历史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he显生宙四个大de时期。
生命大爆发脊椎动物出现
早期de海洋里只有细菌,蓝藻等低等生物,生命结构简单,在进入寒武纪(距今5亿7000万—5亿1000万年)后,突然出现大量多细胞动物,古生物学家形象地称之为“生命大爆发”。1984年,在我国云南省澄江县寒武纪早期de地层中发现de“澄江动物群”就是“生命大爆发”de结果。“澄江动物群”中有大量de多细胞动物化石,包括海绵动物、腕足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脊索动物等,甚至还包括脊椎动物,共有13个门类、120个余属、160余种,绝大多数是首次出现在地球上。
早期出现de鱼类
最早de脊椎动物在寒武纪(距今5亿7000万~5亿1000万年)就已经出现了,它们是一些原始de水生鱼形脊椎动物—无颌类。它们de口腔部位没有上下颌de分化,还不是真正de鱼。进入志留纪(距今4亿3900万年~4亿850万年),脊椎动物有了能自由开合de上下颌,如棘鱼,它们适应性更强。
最早登陆de植物
早期de生物都生活在海洋里,陆地上一片沉寂。到志留纪(距今4亿3900万年~4亿850万年)时,地球de地壳活动比较活跃,陆地面积增大,气候逐渐变得干燥。随着环境de改变,植物发生一些变化,逐渐能在湿润de土地上生长,已有少量植物开始并开始登陆,工蕨、裸蕨就是植物登陆de先锋。
最早登陆de脊椎动物
泥盆纪(距今4亿859万年~3亿6250亿万年)时,全球海平面总体下降,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地形起伏复杂,气候干燥炎热,工蕨he裸蕨等植物相继在陆地上繁衍,并逐渐有了根、茎、叶de分化。原是de硬骨鱼类分化出一些能呼吸空气de鱼类,它们是总鳍鱼he肺鱼类。由于水域面积de缩小,总鳍鱼为了寻找水源,用偶鳍支撑身体,从快要枯竭de栖息地向附近有水de地方迁移,时间长了,它de身体结构发生了变化,演化为原是de两栖动物—鱼石螈。
巨大蜻蜓de出现he小型森林de形成
石炭纪(距今3亿6250万年~2亿9000万年)时,气候温暖而湿润,适合植物生长。但蕨类植物绝灭了,而石松类、楔叶类he种子蕨类植物日趋繁盛。生长4在陆地de鳞木、封印木he芦木等巨型植物以及在沼泽地带生长de真蕨、种子蕨,形成了石炭纪小型de原始森林,所以说,石炭纪是地质历史中最重要de成煤期。在森林中出现了巨大de有翅昆虫,如翅膀有30多厘米长de蜻蜓。能在陆地上生活de软体动物也繁衍起来,为两栖动物提供了丰富de食物,促使两栖动物进一步繁盛。
最早爬行动物de出现
石炭纪末期,地球上de构造运动逐渐加剧,地形变得复杂,全球气候出现分带,有de地方出现了大面积de冰川。原始de裸子植物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些松柏类、苏铁类以及古杏类,它们逐渐取代了蕨类植物而成为森林中de主要成员,两栖动物de一支最终完全摆脱了对环境de依赖,最古老de爬行动物—林蜥开始出现在地球上,林蜥是由蜥螈de祖先演化而来de。
生命dede大劫难以及超级大陆de形成
二叠纪末,生命遭遇空前de大劫难,即全球性生物绝灭事件。这一事件之后,海生无脊椎动物中de笔石、三叶虫、四射珊瑚类、海蕾、脚石等全部消失,腕足类衰退,但双壳类he菊石得到发展,爬行动物de家族逐渐兴旺起来。
二叠纪末期,全球de各个大陆聚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超级古大陆,学术界称“联合古陆”。
二、早期de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最早出现在泥盆纪晚期。它们de主要特征是必须把卵产在水里并在水中孵化,成长过程中要经过一次变态。以青蛙为例,它de幼体,也就是小蝌蚪,拖着一条长尾巴,没有四肢,只能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长大以后尾巴就不见了,还长出了四条腿,用肺呼吸,但它们de肺功能不十分完备,必须依靠有黏液de皮肤帮助呼吸,所以它们不能长期呆在干燥de陆地上,必须生活在水边或潮湿大地方。两栖动物是地球上最早de四条腿,也是地球上最早生活de脊椎动物,它们靠腿支撑身体he运动。
最早出现de两栖动物
鱼石螈生活在距今约3亿7000万年de泥盆纪晚期,是地球上出现最早de两栖类。尽管它de身上还保留有一些鱼de特征,但它已是两栖动物,已不是鱼。它de身体约90厘米,四肢爪间长有蹼,尾巴上保留着鱼一样de鳍,已经没了胸鳍he腹鳍,身体表面还有鳞片,头部残留有鳃骨。鱼石螈发现于格陵兰泥盆纪晚期de地层里,是最早期两栖动物de典型代表。它们在石炭纪he二叠纪为繁盛,只有少数延续到三叠纪。
曳螈生活在距今2亿5000万年de二叠纪,身长可达1.5米, 虽然看上去有点像鳄鱼,但它属于两栖动物。
笠头螈看上去像带着个“大斗笠”。它生活在距今2亿5000万年de二叠纪。它有细扁de身体he长长de尾巴,小de时候,它de头还是圆圆de,随着它慢慢长大,头骨逐渐像两侧生长,最后就长出了宽宽de“大斗笠”。它们早在石炭纪晚期就已经出现,经常出现在浅浅de溪流he沼泽地里。一般长约60厘米,最大可达1米左右。它们在二叠纪末灭亡。
蜥螈生活在距今2亿5000万年de二叠纪,身长约1米。它dede脚趾de骨骼结构、脊椎骨de特征与爬行动物非常像。有人认为它是爬行动物,但它也同时具有两栖动物de一些特征。蜥螈是处于两栖动物he爬行动物两者之间de中间类型,但它不是爬行动物de祖先。
三、爬行动物de兴衰史
爬行动物最早出现在距今3亿年de石炭纪,它们比两栖动物更高级,摆脱了对水环境de依赖,完全生活在陆地上,可以适合较干燥de气候,在中生代十分繁盛,它们在陆地上产卵,卵中有一层防止胚胎受干燥de羊膜,外面有一层石灰质de外壳,可以在陆地上孵化,因而爬行动物de卵又被称为羊膜卵。它们de肺功能完善了许多,不必借助皮肤进行呼吸。皮肤表明长出了厚厚de鳞片,颈椎de数量增加,有了明显de脖子。它们仍属于变温动物,体温会随着体外环境de温度de变化而变化,夏天de时候它们de体温升高,冬天de体温就降低。
进入中生代,裸子植物进一步发展,更能适合干燥干旱de气候,在许多地区形成了大片de森林。陆地脊椎动物也向着适应干旱de环境进化,两栖动物中出现了蛙he蟾蜍,爬行动物中出现了最初de龟鳖类he恐龙。
到了侏罗纪(距今2亿800万~1亿4560万年)he白垩纪(距今1亿4560万~6500万年)爬行动物中成为陆地de征服者尤其是恐龙占据陆地de大部分空间。
不过,一些爬行动物后来又返回到水中生活,如蛇颈龙、鱼龙、幻龙等。有些爬行动物向着空中发展,如翼龙。由爬行动物演化出来de鸟类等。2亿多年前de三叠纪晚期已出现早期哺乳动物,但它们de发展由于恐龙de繁盛而受到限制。
爬行动物身上有着厚厚de鳞片,可以保护体内de水分。它们de骨骼强壮,身体庞大。能够四处奔跑觅食,同时也可以躲避敌人de袭击,地球上茂密de森林给它们提供了丰富de食物。它们de卵被厚厚de石灰外壳保护者,不易损坏。这些有利de条件,促使它们迅速繁衍,陆地上由鳄鱼、恐龙、蜥蜴、龟he鳖,水中有蛇颈龙、鱼龙、幻龙、沧龙。天空中有各种各样de翼龙。
爬行动物在中生代达到鼎盛。
爬行动物曾是个庞大de家族。科学家根据它们头上de结构,尤其是颞缛孔位置de变化(颞颥孔是爬行动物头部用来容纳用于开闭上下颌he咀嚼肌肉de孔),把它们分成4大类(亚纲),即无孔类、下孔类、调孔类、双孔类。这四类又分为16个目,现生de爬行动物只有四个纲,其它de爬行动物,像恐龙、鱼龙、蛇颈龙等在白垩纪末退出了历史舞台。
恐龙已经广为人知,但并非所有名字中带“龙”字de都是恐龙,恐龙是指爬行纲双孔类中蜥臀目he鸟臀目de成员,爬行动物中de其它成员都可以算得是恐龙得本家,因为它们或多或少dehe恐龙有一定演化上de关系,都是从最古老de爬行动物中来de。
最原始de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中最原始de类型是无孔类,它们头骨上没有颞颥孔包括:杯龙类、龟鳖类、中龙类。
杯龙类是最早dehe最原始de爬行动物,它们de头骨高一些,不像两栖动物那样是扁平de,头部顶端仍然保留着只有原始爬行动物头部顶骨中缝中才有de一个小孔—松果孔,在高级de爬行动物he哺乳动物中,顶骨愈合后,松果孔就消失了。
杯龙类小de像蜥蜴,小巧玲珑,以昆虫为食,如:林蜥;大de反应迟缓,以植物为食,如锯齿龙。
林蜥是最早出现de爬行动物,大约生活于石炭纪,属杯龙类大鼻龙形目。它长约70厘米,头骨后部戳平,上下颌很长,长有许多以捕食昆虫he一些小型de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为主。
大鼻龙是大鼻龙形目de典型代表。它是生活在二叠纪de一类小型爬行动物,身长只有40厘米,像林蜥一样。它de头骨后部是戳平de,上下颌很长,长有锋利de牙齿,捕食一些小型de两栖动物he爬行动物,甚至吃大一些de昆虫。
锯齿龙、缓龙生活在2亿5000万年前de中晚期,它们性情温he,行动迟缓,以植物为食,身体可达2米多,且十分笨拙。
阔齿龙是杯龙类中比较特殊de类型,生活在二叠纪。它de身体十分笨重,长约2米,上下颌有点短,牙齿呈钉状,以植物为食。它de头骨有些像两栖动物中de蜥螈类,但它头后面de骨骼具有杯龙类de特征。
中龙早在石炭纪就已经出现,是最早下水de爬行动物,主要生活在溪流he水潭中,很少爬上岸,特别爱吃水中de鱼。它de身体细长,肩部he腰部骨骼都较小,身后有一条长而灵活de尾巴,脚比较宽大。主要用尾巴游泳,它上下颌特别长,嘴里长满锋利de牙齿,很适合捕鱼。
●龟鳖类de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叠纪,它们经历2亿多年,至今仍生活在地球上,不过它们身体de基本结构没有变化,它们用来保护身体de背甲he腹甲十分坚硬,死后不易腐烂,容易保存下来,形成化石。
似哺乳类爬行动物
在早期de爬行动物中,有一个非常特殊de类群—下孔类。它们de早期类型与杯龙非常相象,晚期类型却同哺乳动物接近。它们de骨头数目逐渐减少,特别接近哺乳动物,牙齿逐渐有了分化,有门齿、犬齿之分,不像其他爬行动物长着同形齿。它们头上de颞颥孔长在鳞骨he后眶骨de下部,所以被称为下孔类。下孔类包括★盘龙类he★兽孔类。
★盘龙类是最早de下孔类,最早出现在早二叠纪,化石在北美洲较多。人们认为大鼻形类可能是下孔类de祖先,因为早期de盘龙类头骨de结构与大鼻龙形类有点相像。早期de盘龙类向着两个方向发展,一类发展为巨大、凶猛de吃肉de类型,典型de代表是异齿龙;另一类是发展为巨大、温顺de吃植物de类型,典型代表为基龙。
巨蜥龙生活在早二叠纪,是早期盘龙de典型代表。它一生de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里,是个捕鱼高手。巨蜥龙长约1。5米身体修长,四肢纤细,有一条长长de尾巴,样子有点像蜥蜴,但he蜥蜴没有亲缘关系。它de头比杯龙类窄、高且长,嘴里长有锋利de牙齿。
岩龙是早期盘龙类中de成员,大小he蜥蜴相仿,身体he四肢十分细长,适合在地上奔跑,生活在丛林里,捕食一些昆虫。
基龙与异齿龙同属盘龙类,但它吃植物。它de头骨比例较小,短且扁,其牙齿不像异齿龙de分化明显,而是像大多数爬行动物一样,牙齿de形状都相似。它de牙齿不仅长在颌骨上,在口腔上部还长着一丛丛牙齿。同异齿龙一样,它身上也有一个背帆,其脊帆比异齿龙de更加厚重一些。
异齿龙是一个凶残de肉食动物,身长可达3米,它de牙齿产生了强烈de分化,前颌骨、上颌骨he下颌骨前端de牙齿大而长,就像匕首一样,沿着牙床生长de牙齿则比前端de牙齿略短。高而窄de头骨很适合附着强劲de颌骨肌肉,能使嘴张得很大,可以有力地咬住猎物。异齿龙de一个显著de特点是背上生有一个纵向de背帆,在背部中央达到最高,古生物专家认为,这个背脊是用来调节体温de。
兽孔类生活在二叠纪中期he三叠纪,它们de化石在世界各个大陆都有 发现.它们de头部特征比盘龙类要先进一些,是朝着哺乳动物方向发展de爬行类.它们最早起源于溅衰鳄,由溅衰鳄发展为两类,一类是异齿兽类一类是兽齿类,这两类分别演化出不同de类型.
异齿兽类是兽孔类de一类,它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主要是巨头兽he二齿兽。
巨头兽巨大而笨重,还保留着盘龙类de一些特征. 麝足兽是巨头兽中de典型代表,生活在二叠纪干燥de高地上,性情温柔,以植物为食。巨头兽de身体庞大,体重可能超过500千克。它们当中有一类是专门吃肉de,叫巨鳄兽类;另一类是吃植物de,叫貘头兽。
二齿兽是异齿兽中发展de最成功de一类,它们出现于二叠纪中期,到二叠纪晚期已成为当时地球上最常见de动物,其足迹遍布全球,一直生存到三叠纪末期。
水生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比两栖动物更先进,它摆脱了对对水环境de依赖。但在漫长de进化史中,它们又回到生活。不过,它们不像鱼类那样用鳃呼吸,而是像其它爬行动物一样用肺呼吸,就像今天大海里de鲸he海豚一样。它们不能长时间地呆在水里,必须不时地把鼻孔露出水面换气。
幻龙主要生活在三叠纪de欧洲。它de身体纤细,比蛇颈龙小,还不能完全适应水里生活,它身长、腿短、行动迟缓,常站在水边,伸长脖子捕食水里de鱼,有时也到水里去。
贵州龙主要生活在大约2亿1500万年前de三叠纪,其化石最早发现于我国de贵州兴义县,因此而得名。它一般有几十厘米长,它长有一颗小小de三角形de头,头长约为2/5四肢de脚趾间有蹼,可以用来划水。
鱼龙是最适合水生生活de爬行动物。它们中最小de不到1米,最大de可达15米。它们有鱼一样de身子,鱼一样de鳍he尾,就像现生de海豚。
鱼龙主要分布在英国、德国、瑞士、意大利及北美洲等地,印度也有发现,我国也先后发现了龟山巢湖鱼龙。
蛇颈龙生活在侏罗纪至白垩纪de海洋里。它身体又扁又平,最长可达16米,已经完全适应水中de生活。
爬行动物中最为庞大de一类是双孔类,中生代de所有恐龙都属于这一大类爬行动物。它们划分为2大类群:★鳞龙类★初龙类。它们de共同特点是有两个颞颥孔。
鳞龙类是双孔类中比较原始de类型,包括喙头类、蜥蜴he蛇,它们都身披鳞甲,在现实de爬行动物中鳞龙类尤其是蛇he蜥蜴,最为繁盛,分布在全球各大洲。
蜥蜴是大家再熟悉不过得了。夏日墙上爬着de壁虎;沙地里跑着de变色龙,都属于蜥蜴。蜥蜴有着悠久de历史,早在2亿多年前de三叠纪早期,它们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
沧龙是完全适应海洋生活de巨型蜥蜴。它在地球上出现de时间十分短暂,在白垩纪de晚期出现,到白垩纪结束以后就绝灭。它de身体足有10米长,脖子短,鼻子靠近头顶,只要把头顶露出水面就可以呼吸,长有一副吓人de大颚,向内弯曲de长而锋利de牙齿,可以咬碎菊石de壳。它虽已灭绝,但它de远亲巨蜥类还生活在地球上。
初龙类在中生代是一个庞大de家族。包括糟齿类(有古鳄类、假鳄类恩吐龙类he植龙类)鳄鱼、恐龙、翼龙。除了鳄类外,它们都在白垩纪末期绝灭。糟齿类、鳄类、翼龙he恐龙同属于初龙类,所以它们应该算是与恐龙亲缘关系最近de本家。
古鳄类是糟齿类中最早he最原始de一种,自晚二叠纪就已经出现。它de头骨部上保留着许多原始de特征有腭骨齿he松果孔。它头骨相对较长,尾巴短,四足行走,身体he四肢粗壮,看起来似乎很笨拙。古鳄类de典型代表有引鳄、加斯马吐龙(弯嘴龙)。
无齿芙蓉龙产于我国湖南桑植中三叠纪,也是槽齿类de一个成员,外表也像鳄鱼,但头很小,喙较短,有一个像鹦鹉一样de角质喙,上下颌没有牙齿,靠角质喙来取食。背上长着一行长长de背棘,在它活着de时候,这些背棘之间有皮膜相连,通过它来调节体温。
假鳄类是糟齿类中最为主要de一类,在三叠纪de时候分布很广,一般认为它们是恐龙de祖先。为了适应不同de环境,它们变化较大,主要是一些肉食者,在三叠纪结束时绝灭。
恩吐龙类de头很小,牙齿很弱,以植物为食,为了保护自己,抵御敌人,它们身上披上了坚实de铠甲因此身体较重,只能用四肢着地行走。只不过它de前肢明显短于后肢,推测它是由假鳄类变来de。
中鳄类是进入侏罗纪后由原鳄类演化来de。侏罗纪时海平面曾上升,陆地面积缩小,许多中鳄类很好地适应海里de生活,自由自在在海里捕食he嬉戏。如真蜥鳄、狭蜥鳄、地蜥鳄。
鳄类 到白垩纪,一些新de成员加入了鳄类de大家庭,一类是西贝鳄类,它们de老家在南美洲,主要代表有西贝鳄he波罗鳄;另一类是真鳄类。它们迅速替代中鳄类,并朝着三个方向发展,分别是鳄、食鱼鳄、钝吻鳄。真鳄类de分布范围十分广泛,后来由于全球气候一度变冷,它们所生活de热带he亚热带范围变小,其活动范围也就缩小了。
翼龙类 早在石炭纪,一些昆虫就在天空中自由自在de飞翔,而脊椎动物却在三叠纪,才飞入天空。飞向天空de带头兵是喙嘴龙类,在侏罗纪晚期出现了与其相似de翼手龙,在白垩纪出现了体形庞大de无齿翼龙。
翼龙是会飞de肉食爬行动物。它们常常在水面上飞翔,一旦发现猎物,就迅速俯冲下来,捕获水中de鱼类。翼龙与现在de飞行哺乳动物—蝙蝠相似,它们de两翼是皮膜,靠扇动皮膜在天上空中飞翔。
喙嘴龙是一种出现较早de翼龙。它身体de某些特征,还保留着它祖先初龙类de特点。头部有两个颞颥孔,一个长长de喙,鼻孔长在喙de后部,长长de牙齿斜着向外刺出。整个身体只有约0、5米长,身后拖着一条长长de尾巴,尾巴末端有个椭圆de尾翼,覆盖着一层皮膜,用来掌握飞翔de方向。前肢de骨骼中空,内部充满空气,用来减轻身体de重量,增加飞行de高度。它de前肢十分强壮,从腕部伸出一节骨头。叫做翼指,它de前肢第四指极度拉长。作为皮膜支撑de主要骨骼,第五指退化,前三指成钩状,休息时可将这三个钩状指作为悬挂在树枝he峭壁上休息de工具。凭借着强壮de胸肌,翼龙类从此进入天空。
翼龙手类是侏罗纪晚期从喙嘴龙类演化而出de一种新de翼龙。它甩掉了喙嘴龙de长尾巴,只有一条很短de尾巴,它们de翅膀很宽,但前后很窄,嘴里de牙齿大大退化,颌变成了像鸟一样de喙。这时候鸟类已经登上自然历史舞台,同翼龙一起分享天空。
披羽蛇翼龙是世界上最大de翼龙,两翼张开可达15米宽,比两卡车还要大。据古生物学家研究,披羽蛇翼龙可能经常吃一些恐龙de尸体,就像现在de秃鹫一样,喜食腐肉。
四、早期de鸟类
始祖鸟是世界上发现最早de鸟类化石。它发现于德国巴伐利亚省晚侏罗纪de石灰岩中,自从1860年首次发现羽毛化石起,总共发现7块鸟类化石标本。
始祖鸟de大小像乌鸦,如果没有在标本上发现羽毛,它可能会被认为是一种小型爬行动物。
中华龙鸟发现于我国著名de化石宝库—辽宁北票地区。它究竟是龙还是鸟以及它生活de年代仍然是科学家们争议de焦点。
孔子鸟化石也是发现于我国辽宁de北票。它生活在侏罗纪末期。孔子鸟可能he始祖鸟一样,是早期鸟类不同de分支,并不是最早de鸟类。
三塔中国鸟发现于我国辽宁朝阳早白垩纪地层中。三塔中国鸟de体形比鸽子略小。口中还长有牙齿,喙部也比较尖锐,股骨较长,爪大而且锋利。三塔中国鸟可能是早期比较凶猛de鸟类,是现代de一些猛禽类de祖先。
五、早期de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是从爬行动物演化而来de,它们与爬行动物都有那些区别呢?首先在哺育后代上,哺乳动物大部分是胎生(少数是卵胎生,如针鼹、he鸭嘴兽),要给它de幼子喂食乳汁,而爬行动物大部分为卵生(少数为卵胎生,如鱼龙);哺乳动物de体温恒定,爬行动物de体温随着外界温度de变化而变化;多数爬行动物de头骨上仅有一个枕髁,只有一些似哺乳动物才有两个枕髁,哺乳动物全部有两个枕髁;爬行动物de颈椎有颈肋,而哺乳动物没有颈肋,颈肋已经he颈椎愈合在一起;爬行动物一生都在长个子,而哺乳动物到了成年以后,个子就停止生长。
摩尔根齿兽 中生代是恐龙de时代,也是爬行动物de时代,但是早在恐龙出现以前,哺乳动物已经来到这个世界上,最早de哺乳动物是摩尔根齿兽类。这是跟老鼠大小差不多de动物,有着纤细de下颌,牙齿已经高度分化,与强大de恐龙比起来,它们是那样de弱小,白天只能躲起来,以躲避肉食动物de攻击,只有晚上出来觅食。
三锥齿兽 进入侏罗纪,哺乳动物de家庭也逐渐热闹起来,古兽类he对齿兽类相继加入,早期哺乳动物根据它们de牙齿齿尖排列方式来划分de。到了侏罗纪,哺乳动物中已经出现了像猫一样大小de种类,它们叫三锥齿兽,这是一种肉食性de哺乳动物,牙齿已经有明显de分化,捕食昆虫,有时也捕一些小de爬行动物he两栖动物。
逐渐发展de哺乳动物 到了白垩纪,哺乳动物中de有袋类he有胎盘类出现。古生物学家还认为,单孔类哺乳动物de祖先在这时候也已经出现。
恐龙de绝灭,哺乳动物de繁盛 在距今6500万年前,所有de恐龙、鱼龙、翼龙等大多数爬行动物遭到到灭顶之灾,突然在地球上消失。
爬行动物只剩下了鳄类、龟鳖类、蜥蜴、蛇这几种。直到恐龙灭绝后,哺乳动物才迅速繁盛起来,各种各样de类型迅速出现在地球上。它们主要生活在陆地上,海洋里也有一些类型。
六、 人类de演化历程
根据已发现de人类化石来看,人类从诞生到现在至少经历六百万年de漫长历程。其间经过了撒海尔乍得人、原初人(千喜人)、地猿、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猿人)、智人(早期智人he晚期智人)等阶段。
南方古猿阶段。已发现de南方古猿生存于440万年前。它们与猿类de最主要de区别是:能够两足直立行走。
能人阶段。能人化石是1960年起在东非de坦桑尼亚he肯尼亚陆续发现de。最早de能人生存在190万年前。能人有明显de比南方古猿扩大de脑容量,并能以石块为材料制造工具(石器)以后逐渐演化成直立人。
直立人阶段。直立人俗称猿人。其化石在发现之初还引起了是人还是猿de争论。直到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周口店陆续发现北京猿人de化石he石器,才确立了直立人在人类演化史上de地位。直立人de生存年代为170万年前。
智人阶段。智人一般又分为早期智人(元古智人)he晚期智人(现代人)。早期智人生活在20万年前到10万年前。晚期智人de生存年代约始于10万年前。期解剖结果已与现代人基本相似。
地球de历史及生命de演化
38亿年前,海洋里有了最原始de生命。自从有了生命,地球才变得生机盎然,美丽多彩。古生物学家根据地质演化及生物进化de特点,将地球de历史划分为冥古宙、隐生宙he显生宙*。
冥古宙 (距今46亿~38亿年)是地球de天文演化阶段。当时de地球就像现在de月球一样,经历了无数次陨石撞击、火山活动格外频繁,最终形成原始de地壳de大气层。
隐生宙 (距今38亿~5亿7000万年)分为太古代he元古代。那时,只有菌藻类等低级生物,只能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它们de身体结构,所以叫做隐生宙。
太古代de生物以原始生物为主,主要是低级等de细菌he蓝类。
元古代de生物主要是真核生物,如一些高级de藻类,在末期出现了一些多细胞de动物。
显生宙(距今5亿7000万年~现在)分为古生代、中生代、he新生代。这个时期de化石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可以直接用肉眼看到,所以叫显生宙。
古生代是无脊椎动物大量繁殖de时期,它包括6个纪: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中生代是爬行动物de时代,也是恐龙de时代,它包括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新生代哺乳动物大量繁殖,人类出现。它包括第三纪he第四纪。
*关于地球历史de划分,有几种不同de观点。另一种是将地球历史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he显生宙四个大de时期。
生命大爆发脊椎动物出现
早期de海洋里只有细菌,蓝藻等低等生物,生命结构简单,在进入寒武纪(距今5亿7000万—5亿1000万年)后,突然出现大量多细胞动物,古生物学家形象地称之为“生命大爆发”。1984年,在我国云南省澄江县寒武纪早期de地层中发现de“澄江动物群”就是“生命大爆发”de结果。“澄江动物群”中有大量de多细胞动物化石,包括海绵动物、腕足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脊索动物等,甚至还包括脊椎动物,共有13个门类、120个余属、160余种,绝大多数是首次出现在地球上。
早期出现de鱼类
最早de脊椎动物在寒武纪(距今5亿7000万~5亿1000万年)就已经出现了,它们是一些原始de水生鱼形脊椎动物—无颌类。它们de口腔部位没有上下颌de分化,还不是真正de鱼。进入志留纪(距今4亿3900万年~4亿850万年),脊椎动物有了能自由开合de上下颌,如棘鱼,它们适应性更强。
最早登陆de植物
早期de生物都生活在海洋里,陆地上一片沉寂。到志留纪(距今4亿3900万年~4亿850万年)时,地球de地壳活动比较活跃,陆地面积增大,气候逐渐变得干燥。随着环境de改变,植物发生一些变化,逐渐能在湿润de土地上生长,已有少量植物开始并开始登陆,工蕨、裸蕨就是植物登陆de先锋。
最早登陆de脊椎动物
泥盆纪(距今4亿859万年~3亿6250亿万年)时,全球海平面总体下降,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地形起伏复杂,气候干燥炎热,工蕨he裸蕨等植物相继在陆地上繁衍,并逐渐有了根、茎、叶de分化。原是de硬骨鱼类分化出一些能呼吸空气de鱼类,它们是总鳍鱼he肺鱼类。由于水域面积de缩小,总鳍鱼为了寻找水源,用偶鳍支撑身体,从快要枯竭de栖息地向附近有水de地方迁移,时间长了,它de身体结构发生了变化,演化为原是de两栖动物—鱼石螈。
巨大蜻蜓de出现he小型森林de形成
石炭纪(距今3亿6250万年~2亿9000万年)时,气候温暖而湿润,适合植物生长。但蕨类植物绝灭了,而石松类、楔叶类he种子蕨类植物日趋繁盛。生长4在陆地de鳞木、封印木he芦木等巨型植物以及在沼泽地带生长de真蕨、种子蕨,形成了石炭纪小型de原始森林,所以说,石炭纪是地质历史中最重要de成煤期。在森林中出现了巨大de有翅昆虫,如翅膀有30多厘米长de蜻蜓。能在陆地上生活de软体动物也繁衍起来,为两栖动物提供了丰富de食物,促使两栖动物进一步繁盛。
最早爬行动物de出现
石炭纪末期,地球上de构造运动逐渐加剧,地形变得复杂,全球气候出现分带,有de地方出现了大面积de冰川。原始de裸子植物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些松柏类、苏铁类以及古杏类,它们逐渐取代了蕨类植物而成为森林中de主要成员,两栖动物de一支最终完全摆脱了对环境de依赖,最古老de爬行动物—林蜥开始出现在地球上,林蜥是由蜥螈de祖先演化而来de。
生命dede大劫难以及超级大陆de形成
二叠纪末,生命遭遇空前de大劫难,即全球性生物绝灭事件。这一事件之后,海生无脊椎动物中de笔石、三叶虫、四射珊瑚类、海蕾、脚石等全部消失,腕足类衰退,但双壳类he菊石得到发展,爬行动物de家族逐渐兴旺起来。
二叠纪末期,全球de各个大陆聚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超级古大陆,学术界称“联合古陆”。
二、早期de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最早出现在泥盆纪晚期。它们de主要特征是必须把卵产在水里并在水中孵化,成长过程中要经过一次变态。以青蛙为例,它de幼体,也就是小蝌蚪,拖着一条长尾巴,没有四肢,只能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长大以后尾巴就不见了,还长出了四条腿,用肺呼吸,但它们de肺功能不十分完备,必须依靠有黏液de皮肤帮助呼吸,所以它们不能长期呆在干燥de陆地上,必须生活在水边或潮湿大地方。两栖动物是地球上最早de四条腿,也是地球上最早生活de脊椎动物,它们靠腿支撑身体he运动。
最早出现de两栖动物
鱼石螈生活在距今约3亿7000万年de泥盆纪晚期,是地球上出现最早de两栖类。尽管它de身上还保留有一些鱼de特征,但它已是两栖动物,已不是鱼。它de身体约90厘米,四肢爪间长有蹼,尾巴上保留着鱼一样de鳍,已经没了胸鳍he腹鳍,身体表面还有鳞片,头部残留有鳃骨。鱼石螈发现于格陵兰泥盆纪晚期de地层里,是最早期两栖动物de典型代表。它们在石炭纪he二叠纪为繁盛,只有少数延续到三叠纪。
曳螈生活在距今2亿5000万年de二叠纪,身长可达1.5米, 虽然看上去有点像鳄鱼,但它属于两栖动物。
笠头螈看上去像带着个“大斗笠”。它生活在距今2亿5000万年de二叠纪。它有细扁de身体he长长de尾巴,小de时候,它de头还是圆圆de,随着它慢慢长大,头骨逐渐像两侧生长,最后就长出了宽宽de“大斗笠”。它们早在石炭纪晚期就已经出现,经常出现在浅浅de溪流he沼泽地里。一般长约60厘米,最大可达1米左右。它们在二叠纪末灭亡。
蜥螈生活在距今2亿5000万年de二叠纪,身长约1米。它dede脚趾de骨骼结构、脊椎骨de特征与爬行动物非常像。有人认为它是爬行动物,但它也同时具有两栖动物de一些特征。蜥螈是处于两栖动物he爬行动物两者之间de中间类型,但它不是爬行动物de祖先。
三、爬行动物de兴衰史
爬行动物最早出现在距今3亿年de石炭纪,它们比两栖动物更高级,摆脱了对水环境de依赖,完全生活在陆地上,可以适合较干燥de气候,在中生代十分繁盛,它们在陆地上产卵,卵中有一层防止胚胎受干燥de羊膜,外面有一层石灰质de外壳,可以在陆地上孵化,因而爬行动物de卵又被称为羊膜卵。它们de肺功能完善了许多,不必借助皮肤进行呼吸。皮肤表明长出了厚厚de鳞片,颈椎de数量增加,有了明显de脖子。它们仍属于变温动物,体温会随着体外环境de温度de变化而变化,夏天de时候它们de体温升高,冬天de体温就降低。
进入中生代,裸子植物进一步发展,更能适合干燥干旱de气候,在许多地区形成了大片de森林。陆地脊椎动物也向着适应干旱de环境进化,两栖动物中出现了蛙he蟾蜍,爬行动物中出现了最初de龟鳖类he恐龙。
到了侏罗纪(距今2亿800万~1亿4560万年)he白垩纪(距今1亿4560万~6500万年)爬行动物中成为陆地de征服者尤其是恐龙占据陆地de大部分空间。
不过,一些爬行动物后来又返回到水中生活,如蛇颈龙、鱼龙、幻龙等。有些爬行动物向着空中发展,如翼龙。由爬行动物演化出来de鸟类等。2亿多年前de三叠纪晚期已出现早期哺乳动物,但它们de发展由于恐龙de繁盛而受到限制。
爬行动物身上有着厚厚de鳞片,可以保护体内de水分。它们de骨骼强壮,身体庞大。能够四处奔跑觅食,同时也可以躲避敌人de袭击,地球上茂密de森林给它们提供了丰富de食物。它们de卵被厚厚de石灰外壳保护者,不易损坏。这些有利de条件,促使它们迅速繁衍,陆地上由鳄鱼、恐龙、蜥蜴、龟he鳖,水中有蛇颈龙、鱼龙、幻龙、沧龙。天空中有各种各样de翼龙。
爬行动物在中生代达到鼎盛。
爬行动物曾是个庞大de家族。科学家根据它们头上de结构,尤其是颞缛孔位置de变化(颞颥孔是爬行动物头部用来容纳用于开闭上下颌he咀嚼肌肉de孔),把它们分成4大类(亚纲),即无孔类、下孔类、调孔类、双孔类。这四类又分为16个目,现生de爬行动物只有四个纲,其它de爬行动物,像恐龙、鱼龙、蛇颈龙等在白垩纪末退出了历史舞台。
恐龙已经广为人知,但并非所有名字中带“龙”字de都是恐龙,恐龙是指爬行纲双孔类中蜥臀目he鸟臀目de成员,爬行动物中de其它成员都可以算得是恐龙得本家,因为它们或多或少dehe恐龙有一定演化上de关系,都是从最古老de爬行动物中来de。
最原始de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中最原始de类型是无孔类,它们头骨上没有颞颥孔包括:杯龙类、龟鳖类、中龙类。
杯龙类是最早dehe最原始de爬行动物,它们de头骨高一些,不像两栖动物那样是扁平de,头部顶端仍然保留着只有原始爬行动物头部顶骨中缝中才有de一个小孔—松果孔,在高级de爬行动物he哺乳动物中,顶骨愈合后,松果孔就消失了。
杯龙类小de像蜥蜴,小巧玲珑,以昆虫为食,如:林蜥;大de反应迟缓,以植物为食,如锯齿龙。
林蜥是最早出现de爬行动物,大约生活于石炭纪,属杯龙类大鼻龙形目。它长约70厘米,头骨后部戳平,上下颌很长,长有许多以捕食昆虫he一些小型de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为主。
大鼻龙是大鼻龙形目de典型代表。它是生活在二叠纪de一类小型爬行动物,身长只有40厘米,像林蜥一样。它de头骨后部是戳平de,上下颌很长,长有锋利de牙齿,捕食一些小型de两栖动物he爬行动物,甚至吃大一些de昆虫。
锯齿龙、缓龙生活在2亿5000万年前de中晚期,它们性情温he,行动迟缓,以植物为食,身体可达2米多,且十分笨拙。
阔齿龙是杯龙类中比较特殊de类型,生活在二叠纪。它de身体十分笨重,长约2米,上下颌有点短,牙齿呈钉状,以植物为食。它de头骨有些像两栖动物中de蜥螈类,但它头后面de骨骼具有杯龙类de特征。
中龙早在石炭纪就已经出现,是最早下水de爬行动物,主要生活在溪流he水潭中,很少爬上岸,特别爱吃水中de鱼。它de身体细长,肩部he腰部骨骼都较小,身后有一条长而灵活de尾巴,脚比较宽大。主要用尾巴游泳,它上下颌特别长,嘴里长满锋利de牙齿,很适合捕鱼。
●龟鳖类de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叠纪,它们经历2亿多年,至今仍生活在地球上,不过它们身体de基本结构没有变化,它们用来保护身体de背甲he腹甲十分坚硬,死后不易腐烂,容易保存下来,形成化石。
似哺乳类爬行动物
在早期de爬行动物中,有一个非常特殊de类群—下孔类。它们de早期类型与杯龙非常相象,晚期类型却同哺乳动物接近。它们de骨头数目逐渐减少,特别接近哺乳动物,牙齿逐渐有了分化,有门齿、犬齿之分,不像其他爬行动物长着同形齿。它们头上de颞颥孔长在鳞骨he后眶骨de下部,所以被称为下孔类。下孔类包括★盘龙类he★兽孔类。
★盘龙类是最早de下孔类,最早出现在早二叠纪,化石在北美洲较多。人们认为大鼻形类可能是下孔类de祖先,因为早期de盘龙类头骨de结构与大鼻龙形类有点相像。早期de盘龙类向着两个方向发展,一类发展为巨大、凶猛de吃肉de类型,典型de代表是异齿龙;另一类是发展为巨大、温顺de吃植物de类型,典型代表为基龙。
巨蜥龙生活在早二叠纪,是早期盘龙de典型代表。它一生de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里,是个捕鱼高手。巨蜥龙长约1。5米身体修长,四肢纤细,有一条长长de尾巴,样子有点像蜥蜴,但he蜥蜴没有亲缘关系。它de头比杯龙类窄、高且长,嘴里长有锋利de牙齿。
岩龙是早期盘龙类中de成员,大小he蜥蜴相仿,身体he四肢十分细长,适合在地上奔跑,生活在丛林里,捕食一些昆虫。
基龙与异齿龙同属盘龙类,但它吃植物。它de头骨比例较小,短且扁,其牙齿不像异齿龙de分化明显,而是像大多数爬行动物一样,牙齿de形状都相似。它de牙齿不仅长在颌骨上,在口腔上部还长着一丛丛牙齿。同异齿龙一样,它身上也有一个背帆,其脊帆比异齿龙de更加厚重一些。
异齿龙是一个凶残de肉食动物,身长可达3米,它de牙齿产生了强烈de分化,前颌骨、上颌骨he下颌骨前端de牙齿大而长,就像匕首一样,沿着牙床生长de牙齿则比前端de牙齿略短。高而窄de头骨很适合附着强劲de颌骨肌肉,能使嘴张得很大,可以有力地咬住猎物。异齿龙de一个显著de特点是背上生有一个纵向de背帆,在背部中央达到最高,古生物专家认为,这个背脊是用来调节体温de。
兽孔类生活在二叠纪中期he三叠纪,它们de化石在世界各个大陆都有 发现.它们de头部特征比盘龙类要先进一些,是朝着哺乳动物方向发展de爬行类.它们最早起源于溅衰鳄,由溅衰鳄发展为两类,一类是异齿兽类一类是兽齿类,这两类分别演化出不同de类型.
异齿兽类是兽孔类de一类,它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主要是巨头兽he二齿兽。
巨头兽巨大而笨重,还保留着盘龙类de一些特征. 麝足兽是巨头兽中de典型代表,生活在二叠纪干燥de高地上,性情温柔,以植物为食。巨头兽de身体庞大,体重可能超过500千克。它们当中有一类是专门吃肉de,叫巨鳄兽类;另一类是吃植物de,叫貘头兽。
二齿兽是异齿兽中发展de最成功de一类,它们出现于二叠纪中期,到二叠纪晚期已成为当时地球上最常见de动物,其足迹遍布全球,一直生存到三叠纪末期。
水生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比两栖动物更先进,它摆脱了对对水环境de依赖。但在漫长de进化史中,它们又回到生活。不过,它们不像鱼类那样用鳃呼吸,而是像其它爬行动物一样用肺呼吸,就像今天大海里de鲸he海豚一样。它们不能长时间地呆在水里,必须不时地把鼻孔露出水面换气。
幻龙主要生活在三叠纪de欧洲。它de身体纤细,比蛇颈龙小,还不能完全适应水里生活,它身长、腿短、行动迟缓,常站在水边,伸长脖子捕食水里de鱼,有时也到水里去。
贵州龙主要生活在大约2亿1500万年前de三叠纪,其化石最早发现于我国de贵州兴义县,因此而得名。它一般有几十厘米长,它长有一颗小小de三角形de头,头长约为2/5四肢de脚趾间有蹼,可以用来划水。
鱼龙是最适合水生生活de爬行动物。它们中最小de不到1米,最大de可达15米。它们有鱼一样de身子,鱼一样de鳍he尾,就像现生de海豚。
鱼龙主要分布在英国、德国、瑞士、意大利及北美洲等地,印度也有发现,我国也先后发现了龟山巢湖鱼龙。
蛇颈龙生活在侏罗纪至白垩纪de海洋里。它身体又扁又平,最长可达16米,已经完全适应水中de生活。
爬行动物中最为庞大de一类是双孔类,中生代de所有恐龙都属于这一大类爬行动物。它们划分为2大类群:★鳞龙类★初龙类。它们de共同特点是有两个颞颥孔。
鳞龙类是双孔类中比较原始de类型,包括喙头类、蜥蜴he蛇,它们都身披鳞甲,在现实de爬行动物中鳞龙类尤其是蛇he蜥蜴,最为繁盛,分布在全球各大洲。
蜥蜴是大家再熟悉不过得了。夏日墙上爬着de壁虎;沙地里跑着de变色龙,都属于蜥蜴。蜥蜴有着悠久de历史,早在2亿多年前de三叠纪早期,它们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
沧龙是完全适应海洋生活de巨型蜥蜴。它在地球上出现de时间十分短暂,在白垩纪de晚期出现,到白垩纪结束以后就绝灭。它de身体足有10米长,脖子短,鼻子靠近头顶,只要把头顶露出水面就可以呼吸,长有一副吓人de大颚,向内弯曲de长而锋利de牙齿,可以咬碎菊石de壳。它虽已灭绝,但它de远亲巨蜥类还生活在地球上。
初龙类在中生代是一个庞大de家族。包括糟齿类(有古鳄类、假鳄类恩吐龙类he植龙类)鳄鱼、恐龙、翼龙。除了鳄类外,它们都在白垩纪末期绝灭。糟齿类、鳄类、翼龙he恐龙同属于初龙类,所以它们应该算是与恐龙亲缘关系最近de本家。
古鳄类是糟齿类中最早he最原始de一种,自晚二叠纪就已经出现。它de头骨部上保留着许多原始de特征有腭骨齿he松果孔。它头骨相对较长,尾巴短,四足行走,身体he四肢粗壮,看起来似乎很笨拙。古鳄类de典型代表有引鳄、加斯马吐龙(弯嘴龙)。
无齿芙蓉龙产于我国湖南桑植中三叠纪,也是槽齿类de一个成员,外表也像鳄鱼,但头很小,喙较短,有一个像鹦鹉一样de角质喙,上下颌没有牙齿,靠角质喙来取食。背上长着一行长长de背棘,在它活着de时候,这些背棘之间有皮膜相连,通过它来调节体温。
假鳄类是糟齿类中最为主要de一类,在三叠纪de时候分布很广,一般认为它们是恐龙de祖先。为了适应不同de环境,它们变化较大,主要是一些肉食者,在三叠纪结束时绝灭。
恩吐龙类de头很小,牙齿很弱,以植物为食,为了保护自己,抵御敌人,它们身上披上了坚实de铠甲因此身体较重,只能用四肢着地行走。只不过它de前肢明显短于后肢,推测它是由假鳄类变来de。
中鳄类是进入侏罗纪后由原鳄类演化来de。侏罗纪时海平面曾上升,陆地面积缩小,许多中鳄类很好地适应海里de生活,自由自在在海里捕食he嬉戏。如真蜥鳄、狭蜥鳄、地蜥鳄。
鳄类 到白垩纪,一些新de成员加入了鳄类de大家庭,一类是西贝鳄类,它们de老家在南美洲,主要代表有西贝鳄he波罗鳄;另一类是真鳄类。它们迅速替代中鳄类,并朝着三个方向发展,分别是鳄、食鱼鳄、钝吻鳄。真鳄类de分布范围十分广泛,后来由于全球气候一度变冷,它们所生活de热带he亚热带范围变小,其活动范围也就缩小了。
翼龙类 早在石炭纪,一些昆虫就在天空中自由自在de飞翔,而脊椎动物却在三叠纪,才飞入天空。飞向天空de带头兵是喙嘴龙类,在侏罗纪晚期出现了与其相似de翼手龙,在白垩纪出现了体形庞大de无齿翼龙。
翼龙是会飞de肉食爬行动物。它们常常在水面上飞翔,一旦发现猎物,就迅速俯冲下来,捕获水中de鱼类。翼龙与现在de飞行哺乳动物—蝙蝠相似,它们de两翼是皮膜,靠扇动皮膜在天上空中飞翔。
喙嘴龙是一种出现较早de翼龙。它身体de某些特征,还保留着它祖先初龙类de特点。头部有两个颞颥孔,一个长长de喙,鼻孔长在喙de后部,长长de牙齿斜着向外刺出。整个身体只有约0、5米长,身后拖着一条长长de尾巴,尾巴末端有个椭圆de尾翼,覆盖着一层皮膜,用来掌握飞翔de方向。前肢de骨骼中空,内部充满空气,用来减轻身体de重量,增加飞行de高度。它de前肢十分强壮,从腕部伸出一节骨头。叫做翼指,它de前肢第四指极度拉长。作为皮膜支撑de主要骨骼,第五指退化,前三指成钩状,休息时可将这三个钩状指作为悬挂在树枝he峭壁上休息de工具。凭借着强壮de胸肌,翼龙类从此进入天空。
翼龙手类是侏罗纪晚期从喙嘴龙类演化而出de一种新de翼龙。它甩掉了喙嘴龙de长尾巴,只有一条很短de尾巴,它们de翅膀很宽,但前后很窄,嘴里de牙齿大大退化,颌变成了像鸟一样de喙。这时候鸟类已经登上自然历史舞台,同翼龙一起分享天空。
披羽蛇翼龙是世界上最大de翼龙,两翼张开可达15米宽,比两卡车还要大。据古生物学家研究,披羽蛇翼龙可能经常吃一些恐龙de尸体,就像现在de秃鹫一样,喜食腐肉。
四、早期de鸟类
始祖鸟是世界上发现最早de鸟类化石。它发现于德国巴伐利亚省晚侏罗纪de石灰岩中,自从1860年首次发现羽毛化石起,总共发现7块鸟类化石标本。
始祖鸟de大小像乌鸦,如果没有在标本上发现羽毛,它可能会被认为是一种小型爬行动物。
中华龙鸟发现于我国著名de化石宝库—辽宁北票地区。它究竟是龙还是鸟以及它生活de年代仍然是科学家们争议de焦点。
孔子鸟化石也是发现于我国辽宁de北票。它生活在侏罗纪末期。孔子鸟可能he始祖鸟一样,是早期鸟类不同de分支,并不是最早de鸟类。
三塔中国鸟发现于我国辽宁朝阳早白垩纪地层中。三塔中国鸟de体形比鸽子略小。口中还长有牙齿,喙部也比较尖锐,股骨较长,爪大而且锋利。三塔中国鸟可能是早期比较凶猛de鸟类,是现代de一些猛禽类de祖先。
五、早期de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是从爬行动物演化而来de,它们与爬行动物都有那些区别呢?首先在哺育后代上,哺乳动物大部分是胎生(少数是卵胎生,如针鼹、he鸭嘴兽),要给它de幼子喂食乳汁,而爬行动物大部分为卵生(少数为卵胎生,如鱼龙);哺乳动物de体温恒定,爬行动物de体温随着外界温度de变化而变化;多数爬行动物de头骨上仅有一个枕髁,只有一些似哺乳动物才有两个枕髁,哺乳动物全部有两个枕髁;爬行动物de颈椎有颈肋,而哺乳动物没有颈肋,颈肋已经he颈椎愈合在一起;爬行动物一生都在长个子,而哺乳动物到了成年以后,个子就停止生长。
摩尔根齿兽 中生代是恐龙de时代,也是爬行动物de时代,但是早在恐龙出现以前,哺乳动物已经来到这个世界上,最早de哺乳动物是摩尔根齿兽类。这是跟老鼠大小差不多de动物,有着纤细de下颌,牙齿已经高度分化,与强大de恐龙比起来,它们是那样de弱小,白天只能躲起来,以躲避肉食动物de攻击,只有晚上出来觅食。
三锥齿兽 进入侏罗纪,哺乳动物de家庭也逐渐热闹起来,古兽类he对齿兽类相继加入,早期哺乳动物根据它们de牙齿齿尖排列方式来划分de。到了侏罗纪,哺乳动物中已经出现了像猫一样大小de种类,它们叫三锥齿兽,这是一种肉食性de哺乳动物,牙齿已经有明显de分化,捕食昆虫,有时也捕一些小de爬行动物he两栖动物。
逐渐发展de哺乳动物 到了白垩纪,哺乳动物中de有袋类he有胎盘类出现。古生物学家还认为,单孔类哺乳动物de祖先在这时候也已经出现。
恐龙de绝灭,哺乳动物de繁盛 在距今6500万年前,所有de恐龙、鱼龙、翼龙等大多数爬行动物遭到到灭顶之灾,突然在地球上消失。
爬行动物只剩下了鳄类、龟鳖类、蜥蜴、蛇这几种。直到恐龙灭绝后,哺乳动物才迅速繁盛起来,各种各样de类型迅速出现在地球上。它们主要生活在陆地上,海洋里也有一些类型。
六、 人类de演化历程
根据已发现de人类化石来看,人类从诞生到现在至少经历六百万年de漫长历程。其间经过了撒海尔乍得人、原初人(千喜人)、地猿、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猿人)、智人(早期智人he晚期智人)等阶段。
南方古猿阶段。已发现de南方古猿生存于440万年前。它们与猿类de最主要de区别是:能够两足直立行走。
能人阶段。能人化石是1960年起在东非de坦桑尼亚he肯尼亚陆续发现de。最早de能人生存在190万年前。能人有明显de比南方古猿扩大de脑容量,并能以石块为材料制造工具(石器)以后逐渐演化成直立人。
直立人阶段。直立人俗称猿人。其化石在发现之初还引起了是人还是猿de争论。直到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周口店陆续发现北京猿人de化石he石器,才确立了直立人在人类演化史上de地位。直立人de生存年代为170万年前。
智人阶段。智人一般又分为早期智人(元古智人)he晚期智人(现代人)。早期智人生活在20万年前到10万年前。晚期智人de生存年代约始于10万年前。期解剖结果已与现代人基本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