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船没有轮子,为什么还叫轮船?
"轮船"一词始于我国唐代,它的出现与船的动力改革有关。
原来,我国唐代李皋发明了"桨轮船"。他在船的舷侧或艉部装上带有桨叶的桨轮,靠人力踩动桨轮轴,使轮周上的桨叶拨水推动船体前进。因为这种船的桨轮下半部浸入水中,上半部露出水面,所以称为"明轮船"或"轮船",以便和人工划桨的木船、风力推动的帆船相区别。
而最早建造蒸汽轮船的是法国发明家乔弗菜,他在1769年就建造了世界第一艘蒸汽轮船“皮罗斯卡菲”号,用蒸汽机启动。后来,英国人薛明敦在1802年也建成一艘蒸汽轮船。可惜它们均未得到实际应用。
直到1807年9月,美国人富尔敦设计、制造的蒸汽轮船“克莱蒙特”号试航成功,才使轮船开始真正成功为水上舞台的主角。“克莱蒙特”号,全长45.72米,宽9.14米,排水量100吨,船速每小时6.4公里。
蒸汽机船发明后,用蒸汽机为动力代替人力带动桨轮,沿用了100多年之久。
随着船舶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轮”的推进效率远不及后来发明的螺旋桨的推进效率,就不用“轮”而改用螺旋桨来推进船舶。现代建造的船舶已很少用“轮”推进了,只有在某些极浅水域或水上娱乐场所还有装“轮”的船。
有机器动力的船也就渐渐不叫某轮或轮船而改称某船或机动船了。当今,凡机器推进的船统称为机动船,也可简称船。于是机动客船就简称客船,机动货船就简称货船。因为称呼上的通俗和习惯,用螺旋桨推进的船仍称为“轮船”,并沿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