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学生返校后防护工作怎么做?
学生
1 戴口罩
学会正确佩戴口罩方式,带“塑形条”的一边要贴到鼻子最上方,下面一边要包住下巴,两侧则需紧贴脸颊,沿着鼻子的弧度按压口罩上方的“塑形条”使之贴紧鼻子,当大力呼吸时口罩会随着呼吸动就可以了;口罩如湿了或脏了要及时更换。
2 少聚集
同班(同宿舍)同学间交谈保持1~1.5米以上有效距离,避免串班、串宿舍。
3 勤洗手
餐前便后、接触垃圾、使用公共物品、接触同学物品后,要记得洗手,活水加洗手液(七部洗手法)效果最佳,无条件时使用免洗手消毒剂,不能随意用手抓碰眼、口、鼻。
4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咳嗽、喷嚏时不能拉开口罩,没戴口罩的情况下先以手肘部内侧遮挡口鼻、后马上进行洗手;不随地吐痰、吐口水。
5 身体不适及时报告
出现发热、感冒、咳嗽、乏力等可疑新冠症状时,不必恐慌,及时报告老师、舍监、校医,同时回答老师关于旅居史及接触人员方面的相关问题。
6 增强卫生健康意识
配合班干部完成每日常规体温检测和数据上报;对上述要求1-5点要求相互监督,及时劝阻;加强锻炼,规律休息,提高自身免疫力,相互关心健康,及时报告。
家长
1 教育孩子卫生习惯: 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好上述防护。
2 及时关心孩子健康:定时进行体温等健康检测,如有发热或有感冒、咳嗽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及时向学校报告。
3 保持家校沟通畅顺:按学校要求如实向学校报告旅居史、接触史,将心比心、不隐瞒、不欺骗。
4 备好日常防护用品:备用口罩、免洗洗手液、消毒液、纸巾。
5 安全出行远离人群:不要带孩子去人群密集地方,尽量避免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6 树立正确防疫意识:强调孩子可以做很多事情来保证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比如引入公共场合保持距离的概念(站得离朋友远一点,避开人群,如果不需要就不要触碰别人等),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
7 疏导孩子心理压力:了解孩子可能因为疫情接触到网上各种消息导致的心理反应,并解释这些应对特殊情况的反应是正常的;倾听孩子们的关切并以适合其年龄的方式回答他们的问题,不要给他们灌输过多的负面信息。
8 传染病的相关教育:疫情防控期间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学校
1 教职员工以身作则:按第一大点防护要求从严执行。
2 重视信息排查:汇总本校教职员工、学生及家长旅居史、接触史、健康情况等相关信息,做好排查,如有可疑流行病学史及症状及时处理,确保返校返岗人员安全。
3 做好健康监测:老师、学生、其他工作人员均需定时进行体温等健康检测;在校门口、校医室、教室、宿舍等设置测温点,对学生检测体温,发热或有感冒、咳嗽等不适者应及时就医;教职员工避免带病上班,严控外来人员进入校园。
4 设施布局合理:开学前全面校园清洁和消毒,日常做好教学、生活、环境、设备、餐具等的消毒,配备足够的洗手设施、布局合理,并配置足够的洗手液(或免洗洗手液)。
5 保持场所通风:教室、宿舍、食堂、专用活动室、图书馆、办公室、卫生间及其他场所尽量保持通风,至少每天定时通风换气。
6 保障防护用品:采购储备足够的防控物资如口罩、消毒剂、洗手液。
7 降低接触风险:合理安排学生返校时间,同一班级合理安排作息距离,不同班级在公共场所尽量无交互时间,做到错峰上课、错时分餐、分散用餐。
8 做好制度流程:制定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完善因病缺勤登记、追踪制度,进行模拟演练。
9 日常消毒达标:按标准和操作细则进行清洁、消毒,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门把手、水龙头、马桶按钮、洗手台面,每日至少2次,做好消毒记录。必须区分卫生间专用拖把。
10 配备医务人员:校医除负责一般医疗处置外,还肩负传染病防控的健康教育,配合疾控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排查等工作。
11 临时健康观察:设立相对独立的健康观察点,尽可能不靠近教室和食堂等场所,通风良好,不建议使用空调;配备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和洗手设施(免洗手消毒液)。
12 发热报告处理: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及时转移发热等症状的学生到独立的健康观测区,学校建立联防联控机制,与卫生健康部门紧密联系,确保及时治疗、及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