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医结合,借脑电波捕捉“喜怒哀乐”
人脑是自然界最复杂的系统之一,潜藏其间的人的心理情感和生理状态,如喜悦、兴奋、焦虑、抑郁、烦躁、恐惧及睡眠深度、疲劳感知程度等,难以得到清晰的把握。
近年来,依托于脑电波的脑功能网络分析法,已被用于研究认识大脑各个区域结构或功能连接,为破译大脑情感深层机理、探索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更多线索,成为目前情感识别及心理疏导的重要科研方向。
情感识别研究成果初露端倪
哈尔滨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孙金玮教授和他的博士曹天傲、王启松等人完成的一项课题“二值情感脑功能网络的全局和节点属性”,通过研究头皮电极,从脑功能网络的节点属性中观察情感的变化,判断人的情绪,为人们客观、准确理解“喜怒哀乐”的心理变化夯实了理论基础,有望指导开发全新的可穿戴式脑电波情感检测产品,实时捕捉受试者的真情实感,在人机交互、临床医学与潜水、航天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应用前景。
现如今,无论是提升人机交互体验,诊断治疗抑郁症、精神病及其他心理疾病患者,还是监测、识别、评估普通员工或者航天员、飞行员、士兵等特殊人群的情感状态、心理原因所致的情绪或行为的异常受到了越来越高的关注。换句话说,心理健康关系着个人的职场生涯及工作的安全。孙金玮介绍,现实中,有的人善于隐藏自己的情感,表现出伪情绪。少数高智商犯罪分子往往能骗过问询及测谎仪等传统手段。不过,虽然语言和面部表情可以掩饰,但脑电波不会“说谎”。这是因为情感的变化始终伴随着脑电波的变化及脑信息单元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不同的情感对应不同的脑电波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