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社会】科幻离现实有多远
1987年,科幻剧《星际迷航:下一代》中,光滑扁平具有未来感的平板电脑使人大开眼界。30年后,乔布斯把它变成了现实。如今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正在使用着这一摩登数字时代的新宠。乔布斯并不是科学家,但他团队中的研发工程师大多都追随着《星际迷航》系列长大的。一个工程技术人员,由于小时候阅读了某一部科幻作品,在心中埋下一个发明的种子,若干年后把它实现,这样的励志故事已经屡见不鲜。
科幻作品的眼光往往要超前于现实世界,因为想象比实践总要来的得更容易些。著名的天文学家开普勒在 《梦》一书中想象了太空旅行者将会看到的真实情景,而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首次实现地外飞行则与之相隔了三百多年。
不过,科幻并不担负预测现实的功能,很多时候,现实走在了科幻的前面。在凡尔纳著名的《海底两万里》成书之前,荷兰科学家范·德布雷尔就已经制造出了一艘可潜入水下3~5米的潜艇。无独有偶,《气球上的五星期》中的热气球,也早在作品问世的100年前便已经试飞成功了。
科幻作用更多的是激起人们的好奇心,使大家更热爱科学,乃至更热爱生活。在美国硅谷,几乎每一位工程师都是科幻迷。而最有名望的科学杂志《自然》,也开辟了一个版面以供科学家写科幻小说。发达国家对科幻文学的重视,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创新潜力,也充分印证了这句话:“重要的技术突破来自能够激发出强大创新精神、能够燃起想象力和坚定的行动力、以及能够整合好所有资源的充满挑战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