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疫情消息刷到“心累”?专家建议
疫情对公众心理影响有四种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南京医科大学教授郑爱明告诉记者,疫情对公众产生的心理影响一般有四大类,具体为:
焦虑。表现为紧张和担忧。感觉忐忑不安、心神不宁,导致饭吃不香、觉睡不好,不断关注疫情新闻,担心未来会有一天自己和家人会被“肺炎”感染,情绪变得不稳定,容易发脾气,怨天尤人,甚至出现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出汗、口干等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这类人群发生率最高。
恐慌。表现为恐惧和害怕。害怕自己被“新型肺炎病毒”包围着,听到或看到各类新闻媒体的报道会心惊肉跳,高度紧张,不敢出门,甚至在家里也要戴口罩和手套,害怕被传染;有些有低热或轻微咳嗽者,不敢去医院,害怕被留下,即使没有去过疫区或接触过新型病毒肺炎患者;有些有躯体疾病或心理疾病的患者由于恐慌导致病情加重,感觉自己快要不行;有些怀疑自己得了“肺炎”,反复求助热线或到医院就诊,要求确诊或隔离。
抑郁。表现为悲观和绝望。针对媒体报道的“肺炎”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的不断上升,觉得新型肺炎就是绝症,看不到希望,尤其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此次疫情被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变得更加悲观,感觉世界末日就要到来,易哭泣、觉得活着没有意思,食欲不振或暴食,没有任何愉悦感,为自己活着而感的自责,本能欲望下降。
行为异常。表现为行为过度或不足。为了预防“肺炎”的严重后果,不断关注手机,不断刷屏,害怕错过任何一个“肺炎”消息,哪怕吃饭和睡觉时也不放弃;反复洗手,哪怕手洗破了;不敢出门,即便家里食物短缺的很厉害。在家里,不敢讲话,也不希望家人讲话,担心飞沫传播“肺炎”,为此感到痛苦。
担忧恐惧是正常现象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副教授钟杰认为,面对疫情,普通人出现一些焦虑、恐惧等情绪,这些都是正常的反应。“与非典期间一样,第一周对医学问题非常关心,担心、恐惧被感染,焦躁不安查询各种信息。一般在第一周过后开始缓解。”
“适度的担忧、恐惧及焦虑可以提高我们的警觉水平,提高人们的适应和应对能力,是一种保护性反应。”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姜长青、治疗师王鹏翀表示,担忧、恐惧及焦虑是面对威胁时最常出现的情绪反应。疫情当前,任何人都可能出现紧张焦虑不安的情况。要理解和接纳自己这样的状态,告诉自己这是面对不正常情境的正常的情绪反应,要允许它们存在;也要理解这种消极情绪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但程度会逐渐减轻的。
钟杰提醒,疫情期间,少数因过去存在基础心理疾患或问题,被此次事件加剧,可能出现比较严重的焦虑症状、兴奋性过度、或睡眠问题(失眠、早醒、噩梦等),因烦躁而与亲朋的关系出现冲突。如果因此严重干扰正常的人际交流和生活并带来痛苦感,就需要寻求精神科和其他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的帮助。
建议适当“隔离”负面信息,多做利他之举
公众如何应对这些心态的变化?首先,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要学会调整心态。郑爱明表示,情绪波动是人的自然现象;紧张焦虑等心理反应是疫情引起的正常人群的正常反应,不必过分在意。建议通过寻找读书、听音乐等适合自身爱好方式充实自己,分散注意力。同时还可以寻求亲朋好友相互支持,正向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