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双南:科普的正确打开方式
就科学普及而言,尽管形式多种多样,但是讲故事、接地气和抓热点是基本技巧。--中国科学院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科普中国”形象大使张双南
首先是讲故事,我想讲关于“什么是科学”的故事。
我在清华大学读完本科后,到高能物理所读了两年研究生,之后到英国留学。在留学期间突然发现一个问题,我不知道什么是科学。我的老师、同学和同事们讨论研究工作的时候,常常嘴里挂着一句话:你做这件事的科学是什么?我常常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知道什么是物理、化学、天文,但就是不知道什么是科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中国的教育体系普遍教科学知识,但是我们不教什么是科学。所以我知道什么是科学家,也知道科学的门类,但是一直到英国留学,才听说了“科学”这个概念。这个故事说明“什么是科学”本身也是要讲的。
其次是接地气,一是我们需要了解中国的社会现实。大家都有很深的体会,谣言骗局、伪科学在中国横行,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特别需要科学普及,因为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还是比较低的。举个例子,2016年美国宣布发现了引力波之后,网上迅速出现了引力波的相关产品,怀孕的同事特别关心这个问题,咨询我哪一款产品防止引力波辐射的效果最好。今天的科学教育一直在教大家科学知识,中国也教得相当好,但是离开学校之后,很快知识就接近清零状态,脑子里面全是伪科学、民科的东西了。所以我认为,中国需要正确的科学普及,也就是既教科学知识也教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使得下一代的公民具有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二是利用新媒体。我是个机会主义者,我自己没有微信公众号,都是用别人的。哪个平台传播效果好我就用哪个,我就是要抓住各种机会来传播科学。
最后是抓热点,我作为机会主义者,社会上有什么热点我就蹭什么热点,借助社会热点做科学传播。举几个例子,2014年《星际穿越》非常火爆,2015年广义相对论提出一百周年,2016年“引力波”被预言一百年之后又被发现,2017年引力波的发现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2019年大火的《流浪地球》,借势这些热点,我把我想讲的科学普及的内容讲给大家。
为什么做科学传播要讲故事,接地气,抓热点?这是有目的的。被科普不是老百姓的刚需,只有讲大家喜欢听的故事,才能在这个过程中给大家传递科学精神。人类的历史就是讲故事的历史,所以讲故事在哪里都有市场。接地气就是要和听的人有关系,有关系了他才会关心。抓热点是因为热点关注度很高,传播效果就会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