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刀为什么可以做到削铁如泥
凡是读过《水浒传》的人,都会记得杨志卖刀的故事。杨志夸赞自己的宝刀有三大优点,一是“砍铜剁铁,刀口不卷”,二是“吹毛得过”,三是“杀人刀上没血”,并挥刀把一摞铜钱剁成两半。在中国古代的宝刀故事里,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最出名。可惜,这种刀其实出现在唐宋时期,大多用在朝廷礼仪或是戏曲舞台,还真没怎么上过战场,更谈不到削铁如泥了。
为了打造锋利无比的刀,古代的人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加入锡改变铜的机械性能,纯铜就成了强度更高的青铜。他们又发明出淬火工艺,把刀加热到炽红色,迅速放到水、盐水或油中搅动,并在最恰当的温度取出来,刀的硬度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此外,把刀口磨得尽量薄而尖,也是为了通过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让刀口更加锋利。
不过,和现代的车刀比起来,古代那些宝刀就有点 “小巫见大巫”了。在1900 年举办的巴黎博览会上,一副高速钢刀具安装在高速运转的车床上,围观者惊讶地看到,锋利而炽热的刀口轻松地切割着坚硬的金属材料。从那时到现在,车刀的性能日臻提升,特别是硬质合金刀具的出现,更让车刀的硬度有了飞快的提升,真正进入了削铁如泥的时代。即便在车床的高温下,车刀仍能保持足够的抗弯强度和冲击韧性,各种加工材料在刀口下如同橡皮泥一般,从外圆、内孔、端面、螺纹到车槽,巧夺天工,随心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