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需科技创新支撑体系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未来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3.5%,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形势逼人、使命逼人,中国科技界、工程界又该如何聚力攻坚?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指出,碳达峰碳中和将带来一场由科技革命引起的经济、社会、环境的重大变化,其意义不亚于三次工业革命,是关系到未来发展优势、可持续安全和重塑地缘政治经济格局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战略。
王志刚认为,要加快构建科技创新支撑体系,通过技术系统集成耦合与产业、区域协同优化,全面实现以非化石能源或可再生资源驱动的循环型零碳社会的变革性重构。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关于新技术、新市场的赛跑,是中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在变革中与发达国家同场竞技。”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说,要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提升我国在低碳环保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储备。
在李晓红看来,立足当下,新的变革必须营造与之配套的政策和环境,必须创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低碳治理。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综合利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宣传等手段,为实现这一目标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实现“双碳”目标,迫切需要重新认识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我国已开发的可再生能源不到技术可开发资源量的1/10,能源低碳转型的资源基础是丰厚的。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初步研究认为,工业、电力、交通、建筑等领域可在2030年前相继达峰,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有望于2027年前后达峰,峰值较2020年大约增加5-7亿吨。
“十四五”期间要实现化石能源消费的增速和增量逐年下降,才能实现2030年前达峰。当务之急是加大节能降耗力度,加快非化石能源发展速度,使新增的能源消费主要或全部由非化石能源提供。(刘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