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期待更多的科普“爆款”
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科普“爆款”出现在各种各样的视频或网络推文中。生产这些科普“爆款”的网红,大多是院士专家。
学知识、长见识是大多数人的朴素追求。但科学知识的专业性、理论性很强,客观存在着认知与理解门槛,那些复杂的公式、拗口的概念,往往会将一般人拒于千里之外。而院士专家们深耕专业领域多年,能够举重若轻,将艰涩难懂的科学知识深入浅出地科普给大众。只要内容贴近生活、符合受众需求,必然会出“爆款”,受益的是普通大众。
有人认为,院士专家做科普是人才的浪费。其实不然。院士专家是科技工作者,做科普既是他们的义务又是社会的需要。科普工作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全民科学素养,还在于传播文化和价值观。在当下的社会发展中,科技创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创新驱动发展需要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氛围,需要让科学文化真正成为具有最大社会共识的文化。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的传播,也就是科普的重要性也
愈发凸显。所以,处于科技事业最前沿的科技工作者,有义务把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从事的科学研究讲给大家,通过各种各样的科普活动,为公众普及科学知识。
当然,一些科技工作者不愿意做科普,也有客观原因。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科学家应该“坐冷板凳”,经常抛头露面会是一种“浮夸”“不潜心研究”的作为。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当上科普网红后,失去了很多学术生涯的重要机会。同时,科普工作完全不同于科学研究,需要科学家把他熟悉的话语体系,转化成大众能接受的语言和方式,会占用大量时间、花费大量精力。此外,现有的对科技工作者的考核、评估中,缺乏做科普相对应的激励机制。这些原因,导致一些科技工作者不愿、不敢、不能做科普。
如今,这种情况正在发生转变,很多院士专家出来做科普就印证了这一点。笔者认为,一方面应该号召更多科学家主动、积极投身科普,为提升全民族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力量;另一方面也应该出台更多机制和措施,鼓励科学家参与科普。
我们期待更多的科普“爆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