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考古揭秘史前人类食物加工方式演变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解到,该校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杨玉璋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合作,对安徽蚌埠双墩遗址出土部分石制工具表面提取到的残留古代淀粉粒进行了植物种属来源和损伤特征分析,首次获取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植物性食物加工工具磨盘磨棒向杵臼组合工具转变的直接证据。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在《考古断代学》上。
史前人类食物加工方式演变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早在距今2.8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我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早期人类已经开始使用不规则的石质研磨工具,并在距今9000—7000年的裴李岗文化阶段发展到顶峰,形成形态规整、制作精良的磨盘磨棒组合工具。然而,在进入距今7000年后的仰韶文化阶段后,该类工具却快速消失。有研究认为,随着农作物在人类食谱结构中比重的迅速上升,杵臼类具有更高效率的脱壳工具逐渐取代磨盘磨棒成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以来的主要食物加工工具。但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证明上述食物加工方式转变的发生。
安徽蚌埠双墩遗址是淮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过渡阶段的代表性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