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第一元素:站在C位的碳
大约在138亿年前,宇宙处于一种能量与密度极大,温度极高的状态。在大爆炸发生后,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便形成了今天我们见到的模样。
宇宙大爆炸只制造了三、四种化学元素(氢、氦和锂,可能还有铍),之后更“重”的化学元素都来自“恒星元素加工厂”。一代、二代恒星通过核聚变、超新星爆炸将较轻的元素合成更重的元素。(也有重元素来自双中子星合并)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的太阳系、地球乃至地球生命的每个分子、每颗原子都来自它们的贡献,因此,“我们都是群星之子”。

我们都是群星之子(图片来源:wiki)

右上角灰色粗线为碳元素的升华序列,当原初星云温度达到约500 K时,它会急剧下降一个数量级以上。这体现为更多的碳都丢失了,导致行星“碳贫乏”。
(图片来源:science advances)
这一点也被铁陨石中金属核的碳元素含量所证实。
太阳系内,铁陨石大约形成于太阳系诞生后一百万年以内,因此,可将其视为原始地球化学成分的样品。明尼苏达州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教授赫希曼(Hirschmann)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文章,指出地球形成之初的碳含量可能只有140ppm(ppm即part per million,百万分之一)。
这实在是微乎其微,要知道,地壳里的碳元素含量都有300ppm左右呢。(其他说法有200-1700ppm不等,但都很少。)
原来,我们的地球在形成之初,就患上了“碳贫乏”综合症。据此,赫希曼说:“这颠覆了以前的想法,行星在积聚过程中会损失掉很多碳。”
明尼苏达州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教授赫希曼(Hirschmann)(图片来源:明尼苏达大学)
烟尘线是什么线
这一有趣的现象促使科学家对太阳系形成之初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提出了一个叫做“烟尘线”的概念,在“烟尘线”内(靠近太阳),碳元素几乎没有保留,而在“烟尘线”外,碳元素可以保留相当的量。
经过计算,科学家们发现,在太阳形成之前,太阳系内主要以积聚为主,“烟尘线”相当远,地球也就根本无法保留下来多少碳元素。而当太阳“点亮”之后,太阳系内主要以辐射为主,“烟尘线”也内移到地球轨道之内,地球上可以开始积累碳元素。
“烟尘线”示意图:红线(烟尘线)以内,富碳物质很少。在以吸积为主的盘状阶段(下半部分),它离原始太阳很远。在一百万年后,过渡到以辐射为主的时代(上半部分),烟尘线迁移到地球的当前轨道以内。(图片来源:science advances)
碳元素在地壳、地幔里大多数以碳酸盐的形态存在,地核里才是碳元素的大本营,在那里存在着很多的碳化铁(Fe3C7)。针对这一现象,密歇根大学的李洁教授一锤定音——通过地震波研究地核里的化学组分,可得知碳元素约占据着整个地球质量的0.5%(前面提到的300ppm是地壳丰度),这个数字远远超过地球诞生之初。
C从哪里来?
问题来了,这么多的碳元素是从哪里来的呢?
密歇根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系的李洁教授(图片来源:密歇根大学)
李洁教授的团队推断,地球上大部分的碳很可能直接从星际介质继承而来。在太阳系形成的最初一百万年内,会存在一系列的小行星,不断将“烟尘线”以外较远处的水和碳运送到地球。
原来,在那个纷乱的时代,小行星这些“不速之客”的来袭,并不只是给地球带来一次次的撞击和灾难,更是带来了太阳系内宝贵的水和碳元素。(在这之前,已经有较确切的证据表明地球上的水主要来自小行星。)
地球刚形成时的第一个地质时代——冥古宙,到处都是陨石撞击。然而正是这些“不速之客”给我们送来了碳元素和水。(图片来源:wiki)
水是生命之源,碳是生命骨架,各种有机物质都是搭建在“碳链”这根神奇的骨架之上。所以,我们地球如今的生机盎然,关键时期都在于这一百万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