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东县白龙镇科协举办夏季预防中暑科普知识讲座
为增强“老有所学”学员们防暑意识,提高科学养生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规律,6月19日,肥东县白龙镇科协联合镇老年学校开展了老年人防暑度夏健康知识讲座。
课堂上,镇科普志愿者老师通过讲述中暑表现、如何预防中暑以及中暑后如何救治等方面,向学员们科普了防暑降温的小知识。先兆中暑:高温环境下,出现头晕、头疼、四肢无力、口渴、多汗、心慌、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一般不超过38.0℃),可伴有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等。此时应及时将患者运送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分和盐分,短时间休息后症状即可消失。治疗方法: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分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中暑按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热痉挛,主要因高温引起大量出汗,水分和盐分丢失引起的电解质平衡失调所致。表现为全身肌肉痉挛及剧烈疼痛,以腓肠肌最为明显,痉挛一般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轻者不影响工作,患者神志清醒,体温多数正常。热衰竭,主要因高温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和大量失水,造成循环血量减少而致,起病迅速。表现为头晕、头疼、心慌、多汗、口渴、恶心、呕吐,随后出现皮肤湿冷、面色苍白、晕厥、血压短暂下降,体温多不升高。老年人或心血管疾病患者出现热衰竭的比例较高。热射病,多数患者起病急,少数有前驱期,表现为无力、头疼、头晕、恶心、呕吐和多尿。典型症状为急骤高热、体温常在40℃以上,皮肤干燥、灼热而无汗,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如体温超过41℃且持续时间较长,可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预后较差。出现重症中暑时,应立即送入医院,治疗原则是降低体温(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积极防治休克、脑水肿等。热痉挛患者口服含盐饮料即可,必要时可静脉推注葡萄糖酸钙液。热衰竭患者,首先在阴凉处平躺,补充水盐后一般可恢复,有时静脉注射50%葡萄糖液可有助于恢复。
活动现场,镇科协工作人员还为学员们送去了风油精、仁丹等防暑降温必备品,面对面传授给学员们夏季防暑知识的同时,更是把清凉送到学员们手中,把关怀送到学员们心坎。
此次防暑度夏健康知识讲座,丰富了学员们的夏季健康保健知识,提高了他们自我保健意识和健康管理的能力,受到了学员的一致好评。下一步,镇科协将充分了解老年群体需求,持续开展各类教学活动,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确保老有所学、老有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