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容易接受迷信
每年高考前夕,在大别山深处的一株古树前,家长们带着他们即将参加高考的孩子伏倒在地,虔诚地跪拜、叩首和上香,祈求“神树”保佑。在被称为“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毛坦厂中学,这样的仪式带旺了整整一条街的高香火烛生意,有的家长甚至还要在孩子被录取后专程拜 “神树”还愿。只有当地人才知道,这棵古树其实平淡无奇,一直被用来遮阳避雨。
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迷信从古到今一直存在。科学家说,尽管拥有发达的大脑和先进的科技,现代人仍然是一个习惯于迷信的物种,迷信还并没有被科学驱逐消失。即便在科学知识普及程度比较高的美国,依然有大约过半的民众至少是轻微迷信。盖洛普民意测验显示,13% 的美国人会因为居住在旅馆的第13 层而心烦不已,9% 的人会因此而换房间。
通常所说的迷信,主要指“盲目的相信”和“不理解的相信”。那些害怕未知东西的人,还有那些不愿意进行科学思考的人,往往会不自觉地接受迷信,排斥理性判断和科学常识。比如,面对激烈的竞争,有的人更容易产生不安全感,对前途感到恐惧焦虑,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信心,转而参与迷信活动。再比如,有的人对于科学的奥秘一无所知,这就容易把生活中的巧合当作“命运”,遇到健康问题的时候,宁愿把求神拜佛当成“救命稻草”,也不相信医学的规律和力量。显然,对抗迷信以及一切蒙昧无知的思想,科学还有许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