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如何表征社会现状
作为定量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方法论学科,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宏观、微观经济运行的决策与管理之中,人们的生活也与频繁发布的统计数据息息相关。近年来,统计学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很多专业性的学科,如医学、社会学、动物学、公共卫生、教育学等均相继引入了统计学,运用统计数据提高管理和决策水平。
1985年10 月23 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时代公司组织的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说:“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一些区域、一些人富起来了,那么当前我国贫富差距如何呢?要采取激进还是缓和的政策来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呢?想要得出答案,我们可以依据反映收入分配公平的统计数据——基尼系数。基尼系数的数值介于0 ~ 1 之间,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离不开“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协同发展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新形势下,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必须要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那么三者对经济的贡献率、如何平衡三者之间的关系等就成为经济新常态下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 年我国经济宏观数据中不难看出,消费对经济稳定增长功不可没,贡献率为51.2%。但是,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2014年全球经济统计数据,世界经济复苏比较疲软,因此,外需很难有较大改善。在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预计近年我国消费需求也仅能够保持平稳的增长。我们不难看出,统计数据能够直观地反映出经济发展的状况,已成为政府判断国民经济发展、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因此,统计数据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统计数据表征社会现象远不止在经济范畴,我国近年来逐渐开始松动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放开“单独二胎”等一系列政策都是基于统计数据制定的。根据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将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20 年之前为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我国平均每年将增加596 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 的增长速度,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第二阶段,2021 — 2050 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伴随着20世纪60—70 年代中期出生的人群进入老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开始加速增长,平均每年增加620 万人。同时,由于总人口逐渐实现零增长并开始负增长,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速。第三阶段,2051—2100 年我国人口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 左右,进入一个高度老龄化的平台期。人口结构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力,根据统计数据所反映的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我国人口政策的重点必须从数量控制转向结构调整。当前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领域和政策效果大不如前,只有通过改革人口政策才能使中国再次焕发青春。
统计数据既不能代替抽象的理论思维,也不能代替对特殊个案的详细考察,但是统计数据所直观表征的社会现象能够引发我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统计学是帮助我们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科学方法。统计数据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学和统计数据的应用在国家政策的制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