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禁食野味,中国人这个餐桌陋习也要改了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由于饮食不当或共同餐具进食引起的食源性传染病多达几十种之多,常见的有甲型和戊型肝炎、细菌性痢疾、伤寒、手足口病、结核病、幽门螺杆菌等。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临床表现主要为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等,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甲肝和戊肝的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传播,如果长期和这些人共用杯子、碗筷,病毒有可能通过唾液等传染到健康人身上。甲肝临床表现主要为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等,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另外,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多为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或粪便。6岁以下孩子免疫功能低下,更易因共用碗筷导致病毒交叉感染,所以这也是很多幼儿园实行的“专人专碗专用”。
据国家疾控中心数据显示,由于聚餐引起的传染病事件在我国每年都有发生。一项调查显示,家庭中如果有乙肝病毒携带者,一起用餐的感染概率达42%,而分开用餐感染的概率只有17%。
在国外,分餐制,或者公筷制,已是司空见惯,是文明礼仪的体现。但是,如今大部分国人仍保留着共食的习惯,一盘菜你夹我也夹,有时为了表示热情友好,还为客人夹菜,客人碍于面子也不得不吃。即使有些餐馆提供公筷,也大多是摆设,不少人觉得两双筷子换来换去很麻烦。
其中的关键原因,还有很多人根深蒂固的认为,围在一起不分彼此的吃饭,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习俗,是中国文化的特色。
但实际上,中国才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分餐制的国家。根据《周礼》《礼记》等古代典籍的记载,早在周朝,我们就实行了分餐制。而在汉代古墓中出土的餐具,就有分餐的餐盘,叫做案。举案齐眉,这个成语便是指夫妻间吃饭,一人一案。
使用公筷并不是违背传统,反而是对传统的恢复,更是个人卫生文明的体现。
2月23日,上海市健促委、市文明办、市卫健委、市健促中心向市民发出《关于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书》,提出让每一张餐桌上的公筷、公勺。
2月24日,广州市文明办、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等联合发出“使用公筷公勺,推进广州文明餐桌建设”的倡议,提倡大家居家或外出用餐时,使用公筷公勺。
2月18日,湖南省消费者委员会倡议:使用公筷,形成健康用餐习惯。
3月5日,首都文明办联合北京市卫健委发出倡议,其中,关于公筷、公勺、分餐的倡议又一次被提及。
1月17日,海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省文明办发布《海南省“公筷行动”倡议书》。
最后,新冠肺炎疫情终究有一天会过去,但留给我们的也不应只有惨痛的教训,从中我们更应醒悟: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就是保卫我们的生命健康!我们一双筷子吃天下的“餐桌陋习”要改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