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农业增效————肥东县丰宝食用菌协会发展情况汇报
肥东县丰宝食用菌协会于2005年经肥东县科协、肥东县民政局批准成立,注册资金10万元,现有会员198人,主要从事食用菌种植、销售及食用菌技术推广和培训工作,是肥东县近年来成立的规模最大的专门从事食用菌产供销服务和技术培训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自成立以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市、县科协和农委的大力扶持下,经省、市各级食用菌协会和高等院校专家教授的精心指导下已培植了雄厚的技术力量并建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协会地处肥东县元疃镇境内,距离省会合肥仅23公里,离合六、合徐高速下道口均只有7公里。协会坚持“以诚信赢得机遇,以质量赢得市场”的经营理念,发挥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租赁土地近千亩建立一处集食用菌 (蔬菜)种植、畜牧养殖、水产养殖于一体的农业综合性丰宝示范园,在我市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起龙头示范作用,被合肥市科技局和合肥市农委等单位评定为“合肥市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合肥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丰宝示范园把发展食用菌产业化作为全盘工作的重中之重。现有食用菌钢架大棚400多亩,年生产平菇、香菇及珍稀食用菌200多万袋,产量达3000多吨,产值1000多万元,现已成为合肥地区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其平菇生产规模在省内也屈指可数。2006年,协会组织生产的平菇获得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证书编号:LB-21-0609122241A),其产品品质优、商品性能好,享誉省内外,尤其是合肥、南京等大中城市,成为市场上知名的产品,中央电视台CCTV-7曾多次采访、报道协会的生产情况,台湾、韩国等客商也慕名前来考察,并与协会签定产品购销意向性合同。协会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合肥地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成为我市食用菌行业、城郊型农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亮点。
2005-2006年,协会连续两年被安徽省食用菌技术协会评定为“先进单位”、“诚信单位”,2006年,被合肥市食用菌协会、合肥市科协联合授予合肥市食用菌行业“先进单位”,被肥东县科协授予科普工作“先进单位”,理事长吴志元被省食用菌技术协会评为“先进工作者”,并被合肥市食用菌协会、合肥市科协授予合肥市食用菌行业“突出贡献奖”。
一、探索经营模式,实行合作共赢
肥东县丰宝食用菌协会自2005年成立以来,一直把发展食用菌生产作为主要抓手,其主导产品有平菇、香菇、金针菇、木耳等食用菌产品。协会在成立之初,为筹集发展资金,采取了自愿入股的筹款办法。运作上采取统一进货、统一生产、分户管理、统一销售、统一结算的经营管理模式,即采取统一的进货渠道,统一集中生产,制成成品袋后分给农户管理,出菇后按要求采收并采取统一的包装上市销售,销售收入由协会统一管理,去处成本及管理费用后,作为协会的收入,除留出一部分作为协会活动经费外,其余按会员入股多少进行分配。
2007年,协会共发展会员70多人,其中入股会员30多人,会员由原来的128人增加到198人。协会共组织生产平菇、香菇等食用菌230万袋,目前食用菌菌袋发菌、出菇情况良好,食用菌市场行情看好,预计可产食用菌鲜品3500吨,实现食用菌产值1500万元。
二、着眼持续发展,打造生态农业
协会原有的50亩平菇食用菌基地,周边有两口大塘且土地容易集聚,农民又有带地入股的强烈愿望。单一的食用菌土产效益难以提高。2005年,协会立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制定生态示范园区规划,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转化生产平菇废弃的菌棒,作为优质有机肥料种植名优蔬菜芦笋200多亩,当年产量达400多吨;建有标准养猪小区3000平方米,年出栏自繁良种肥猪5000多头,并将周边两口的鱼塘扩大挖深,发展水产养殖150亩,在水面采取鱼鸭立体养殖模式,年放养鱼苗20万尾,初步建立了“菌棒废渣、猪粪种植芦笋,猪粪、鸭粪养鱼”的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双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强化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协会积极对外开展技术培训、科普讲座,参与大型科普活动。建立了200多平方米的培训中心,主要用于开展技术培训、产品展示及书籍图片陈列等,并配备了必要的教学设备如电脑、投影仪、多媒体系统、课桌、座椅等。平均每年开展技术培训20多场次,受训人数2000多人次;开展科普讲座10次,听讲人数1000多人次;每年来示范园进行实地参观、实践学习培训的人数达5000多人次,年发放图书及技术资料10000余册(份)。并充分利用协会所在地自身的科技优势,结合“科技入户惠农兴村”、“阳光工程培训”、“双学双比活动”、“新型农民培训”等活动,帮助周边群众掌握1—2门实用技术,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现在,肥东县丰宝食用菌示范园已成为“肥东县科普示范基地”、“肥东县阳光工程培训基地”、“肥东县双比双学培训基地”、“肥东县新型农民培训基地”,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肥东县丰宝食用菌协会不仅注重自身规模的壮大,同时也十分重视对外宣传工作。每年积极参加省市各级食用菌协会组织的年会,并印制宣传画册进行广泛宣传,邀请省市食用菌协会会员来示范园参观,并成功组织召开了2006年度合肥市食用菌协会年会,参会人员达200多人。积极参加省内外组织的农产品展销活动,仅2006年参加上海农产品展销会期间就发放宣传画册及资料10000多份,参会投入经费达1万多元。为进一步提升协会形象,仅2007年,协会就两次易稿,投入经费5000多元,印制宣传画册8000多份。
四、坚持示范引路,带动农户致富
肥东县丰宝食用菌充分利用自身的规模优势,带动了全县乃至整个合肥市食用菌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在其带动下,肥东县2007年共有530多个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生产总量达1500多万袋,占整个合肥地区的近一半,协会会员由原来的元疃镇周边扩大到整个肥东县域,其中生产规模较大的有八斗镇的小普村、花张村,店埠镇的大李村、塘杨村,梁园镇的付店村、西童村等,并有部分会员为其它县区,会员年人均生产食用菌2万袋,产值达10万元,年纯利润可达3-4万元。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为进一步提高全体员工科学素质,推动全县科普工作顺利开展,实现示范园科技及经济快速发展,协会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全民科学数值行动计划纲要》精神,发挥示范园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促进丰宝示范园科技水平与经济同步发展。
我们的目标是积极营造有利于科普工作开展的良好氛围,加大对科普工作的宣传力度,加大对科普工作资金的投入及管理,把丰宝示范园建成具有明显示范效果的现代农业科普示范基地。整合社会科普资源,把丰宝示范园建设成为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科普教育示范基地。
(一) 加强科普活动基础设施建设
把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丰宝示范园发展总体规划,利用产权制度改革等办法充分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建设科普活动场所,形成民办民管的特色模式。示范园计划两年内投资100万元新建科普教学楼一栋,总面积1000平方米,主要用于科普教学、科普图片展示及科普书籍陈列等,同时配备必要的教学设备如电脑、投影仪、多媒体系统等。
(二)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一是积极对外开展技术培训、科普讲座,参与大型科普活动。计划每年开展技术培训20场次,受训人数5000多人次;开展科普讲座10次,听讲人数1000人次,进行实地参观、实践学习30次,培训人数2000人次,发放图书及技术资料30种8000余册,每年参与大型科普活动20次。及时更新宣传栏内容,及时引进新的科普图书并加大科普图书的发放量,充分利用示范园自身的科技优势,结合“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科技下乡”、“双培双带”等活动,帮助周边群众掌握1-2门实用技术,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农民增收和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二是大力开展企业岗位技能和新技术培训。推行“技术标兵”、“技术带头人”等奖励制度,每年评选“技术标兵”、“技术带头人”各一名,从而增强职工学习知识和业务技能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推进职工队伍知识化进程;把企业科普与劳动竞赛、发明创造和群众性技术革新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职工职业操作和技术水平,带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形成崇尚学习、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
三是充分发挥科学知识传播平台的作用。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站等多种传媒途径,介绍相关领域最新发展动态、重大科技成果、科技工程、科学常识等,使科普推广工作更加快捷、 直观。
肥东县丰宝食用菌协会
2007年11月
协会地处肥东县元疃镇境内,距离省会合肥仅23公里,离合六、合徐高速下道口均只有7公里。协会坚持“以诚信赢得机遇,以质量赢得市场”的经营理念,发挥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租赁土地近千亩建立一处集食用菌 (蔬菜)种植、畜牧养殖、水产养殖于一体的农业综合性丰宝示范园,在我市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起龙头示范作用,被合肥市科技局和合肥市农委等单位评定为“合肥市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合肥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丰宝示范园把发展食用菌产业化作为全盘工作的重中之重。现有食用菌钢架大棚400多亩,年生产平菇、香菇及珍稀食用菌200多万袋,产量达3000多吨,产值1000多万元,现已成为合肥地区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其平菇生产规模在省内也屈指可数。2006年,协会组织生产的平菇获得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证书编号:LB-21-0609122241A),其产品品质优、商品性能好,享誉省内外,尤其是合肥、南京等大中城市,成为市场上知名的产品,中央电视台CCTV-7曾多次采访、报道协会的生产情况,台湾、韩国等客商也慕名前来考察,并与协会签定产品购销意向性合同。协会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合肥地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成为我市食用菌行业、城郊型农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亮点。
2005-2006年,协会连续两年被安徽省食用菌技术协会评定为“先进单位”、“诚信单位”,2006年,被合肥市食用菌协会、合肥市科协联合授予合肥市食用菌行业“先进单位”,被肥东县科协授予科普工作“先进单位”,理事长吴志元被省食用菌技术协会评为“先进工作者”,并被合肥市食用菌协会、合肥市科协授予合肥市食用菌行业“突出贡献奖”。
一、探索经营模式,实行合作共赢
肥东县丰宝食用菌协会自2005年成立以来,一直把发展食用菌生产作为主要抓手,其主导产品有平菇、香菇、金针菇、木耳等食用菌产品。协会在成立之初,为筹集发展资金,采取了自愿入股的筹款办法。运作上采取统一进货、统一生产、分户管理、统一销售、统一结算的经营管理模式,即采取统一的进货渠道,统一集中生产,制成成品袋后分给农户管理,出菇后按要求采收并采取统一的包装上市销售,销售收入由协会统一管理,去处成本及管理费用后,作为协会的收入,除留出一部分作为协会活动经费外,其余按会员入股多少进行分配。
2007年,协会共发展会员70多人,其中入股会员30多人,会员由原来的128人增加到198人。协会共组织生产平菇、香菇等食用菌230万袋,目前食用菌菌袋发菌、出菇情况良好,食用菌市场行情看好,预计可产食用菌鲜品3500吨,实现食用菌产值1500万元。
二、着眼持续发展,打造生态农业
协会原有的50亩平菇食用菌基地,周边有两口大塘且土地容易集聚,农民又有带地入股的强烈愿望。单一的食用菌土产效益难以提高。2005年,协会立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制定生态示范园区规划,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转化生产平菇废弃的菌棒,作为优质有机肥料种植名优蔬菜芦笋200多亩,当年产量达400多吨;建有标准养猪小区3000平方米,年出栏自繁良种肥猪5000多头,并将周边两口的鱼塘扩大挖深,发展水产养殖150亩,在水面采取鱼鸭立体养殖模式,年放养鱼苗20万尾,初步建立了“菌棒废渣、猪粪种植芦笋,猪粪、鸭粪养鱼”的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双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强化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协会积极对外开展技术培训、科普讲座,参与大型科普活动。建立了200多平方米的培训中心,主要用于开展技术培训、产品展示及书籍图片陈列等,并配备了必要的教学设备如电脑、投影仪、多媒体系统、课桌、座椅等。平均每年开展技术培训20多场次,受训人数2000多人次;开展科普讲座10次,听讲人数1000多人次;每年来示范园进行实地参观、实践学习培训的人数达5000多人次,年发放图书及技术资料10000余册(份)。并充分利用协会所在地自身的科技优势,结合“科技入户惠农兴村”、“阳光工程培训”、“双学双比活动”、“新型农民培训”等活动,帮助周边群众掌握1—2门实用技术,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现在,肥东县丰宝食用菌示范园已成为“肥东县科普示范基地”、“肥东县阳光工程培训基地”、“肥东县双比双学培训基地”、“肥东县新型农民培训基地”,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肥东县丰宝食用菌协会不仅注重自身规模的壮大,同时也十分重视对外宣传工作。每年积极参加省市各级食用菌协会组织的年会,并印制宣传画册进行广泛宣传,邀请省市食用菌协会会员来示范园参观,并成功组织召开了2006年度合肥市食用菌协会年会,参会人员达200多人。积极参加省内外组织的农产品展销活动,仅2006年参加上海农产品展销会期间就发放宣传画册及资料10000多份,参会投入经费达1万多元。为进一步提升协会形象,仅2007年,协会就两次易稿,投入经费5000多元,印制宣传画册8000多份。
四、坚持示范引路,带动农户致富
肥东县丰宝食用菌充分利用自身的规模优势,带动了全县乃至整个合肥市食用菌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在其带动下,肥东县2007年共有530多个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生产总量达1500多万袋,占整个合肥地区的近一半,协会会员由原来的元疃镇周边扩大到整个肥东县域,其中生产规模较大的有八斗镇的小普村、花张村,店埠镇的大李村、塘杨村,梁园镇的付店村、西童村等,并有部分会员为其它县区,会员年人均生产食用菌2万袋,产值达10万元,年纯利润可达3-4万元。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为进一步提高全体员工科学素质,推动全县科普工作顺利开展,实现示范园科技及经济快速发展,协会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全民科学数值行动计划纲要》精神,发挥示范园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促进丰宝示范园科技水平与经济同步发展。
我们的目标是积极营造有利于科普工作开展的良好氛围,加大对科普工作的宣传力度,加大对科普工作资金的投入及管理,把丰宝示范园建成具有明显示范效果的现代农业科普示范基地。整合社会科普资源,把丰宝示范园建设成为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科普教育示范基地。
(一) 加强科普活动基础设施建设
把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丰宝示范园发展总体规划,利用产权制度改革等办法充分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建设科普活动场所,形成民办民管的特色模式。示范园计划两年内投资100万元新建科普教学楼一栋,总面积1000平方米,主要用于科普教学、科普图片展示及科普书籍陈列等,同时配备必要的教学设备如电脑、投影仪、多媒体系统等。
(二)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一是积极对外开展技术培训、科普讲座,参与大型科普活动。计划每年开展技术培训20场次,受训人数5000多人次;开展科普讲座10次,听讲人数1000人次,进行实地参观、实践学习30次,培训人数2000人次,发放图书及技术资料30种8000余册,每年参与大型科普活动20次。及时更新宣传栏内容,及时引进新的科普图书并加大科普图书的发放量,充分利用示范园自身的科技优势,结合“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科技下乡”、“双培双带”等活动,帮助周边群众掌握1-2门实用技术,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农民增收和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二是大力开展企业岗位技能和新技术培训。推行“技术标兵”、“技术带头人”等奖励制度,每年评选“技术标兵”、“技术带头人”各一名,从而增强职工学习知识和业务技能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推进职工队伍知识化进程;把企业科普与劳动竞赛、发明创造和群众性技术革新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职工职业操作和技术水平,带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形成崇尚学习、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
三是充分发挥科学知识传播平台的作用。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站等多种传媒途径,介绍相关领域最新发展动态、重大科技成果、科技工程、科学常识等,使科普推广工作更加快捷、 直观。
肥东县丰宝食用菌协会
200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