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基地带动新产业 抓推广富裕新农民——记肥东县青年农民程永林科技兴农二、三事
在安徽省肥东县八斗镇的小普科技示范园和祝庄农业示范园内,分别建有一个规模较大的茶树菇生产基地和鑫福生态农业示范园,高效、特色的产业已成为当地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富点和农副产品的卖点,提起这些,人们无不交口称赞:这是肥东鑫福茶树菇协会理事长兼八斗镇蔬菜协会会长的程永林,为农民架起的两道致富金桥。2003年;他所领导的蔬菜协会被合肥市科协评为“农村专业技术示范协会”,2006年蔬菜协会被市农委、财政局评为A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一、回乡创业办实体。现年34岁的程永林是肥东县八斗镇人,16年前,他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经商,长年从事蔬菜贩运,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此间历经磨难,增长了见识和才干,并结识了不少肝胆相照的朋友。2002年春,程永林引进江苏常州的朋友,回到家乡八斗镇,当年投资280万元,在祝庄示范园内租赁土地800亩,建起自己的大棚果蔬生产基地,在县科协、农委、工商局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八斗镇蔬菜协会和鑫福生态农业示范园,由程永林任协会会长和示范园经理。2005年又从福建古田引进人才和资金,在花张街北头和小普科技示范园建立两个茶树菇生产基地,并于2007年元月六日成立肥东鑫福茶树菇协会,经民主选举由程永林任该协会理事长.2007年,生产瓜菜2000吨,栽培茶树菇200万袋,上市鲜菇约80万斤,干菇2万斤,供给合肥市中菜市及周谷堆市场,占合肥茶树菇80%的市场份额,使成千上万的城乡居民饱享口福。辐射带动周边656户农民发展茶树菇和蔬菜生产,人均年增收4200多元,受到上级领导的认可和当地群众的好评。
二、提高技能抓培训。两个协会都建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办公桌椅、档案柜、图书柜、电话及电脑一应俱全,建立了各自的协会章程和年度工作计划、财务管理制度,并用喷绘写真方式悬挂上墙,使协会开展工作有章可循。协会自费购买一些科普图书和资料,供会员和当地农民免费学习。为提高会员和周边其他农户的生产技能,他围绕生产的各个环节,重点抓了早春、秋延大棚蔬菜栽培技术、无公害果蔬的生产规程、袋装高产茶树菇栽培技术的培训,三年来,两个协会共开展技术培训19场次,受训人3800多次。邀请技术专家开展科普知识讲座16场次,听讲近1986人次,并更新科普宣传栏36次,受益人数10000多人,发放科技图书和明白纸近1.2万份,参与组织大型科普活动6场次,做到一个环节一培训,一项技术一份明白纸,提高了实用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程度。
三、示范带动抓推广。协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坚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紧紧围绕城乡居民菜篮子,生产高档食用菌茶树菇。产品自投放市场以来,倍受广大消费者青睐,鲜菇在冷藏室存储,用泡沫箱胶袋密封保持鲜活,投放市场一直供不应求,价格在每斤5元以上,是平菇的2-3倍,干菇装袋后投放市场更是炙手可热。茶树菇的发展,不仅满足了城乡居民的生产需求,也大大提高农业的效益和农民的收入,他领办的协会坚持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建立3个示范基地,通过技术培训发放科技明白纸,让示范基地的项目和技术辐射到周边农户,协会会员与农民开展结对子帮扶活动,发挥传、帮、带作用,并承担县科技项目 1次,邀请教授、专家当顾问,为基地生产提供决策,三年来,共推广新技术5项,推广伊丽沙白、黄金瓜、水果黄瓜、杭椒、茶树菇、竹荪等新品种8项。
四、统一指导抓服务。经商多年的程永林恪守为民服务诚信经营的理念,推行“协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为农民提供系列服务,实行产前统一供给菌种、产中统一技术指导、产后统一销售服务,并严格按照无公害生产标准进行投入品管理,茶树菇已获得国家和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和无公害基地认证。协会向农户推行“订单农业”,为周边近300户菜农和菇农提供销售服务,并在合肥周谷堆、中菜市和常州凌家塘建立3个水果、蔬菜、食用菌销售、批发网点,每天外运茶树菇200箱供应市场,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五、富裕农民抓带动。授人一物,享用一时;授人一技,享用一世。茶树菇是一种高级食用菌,富含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具有抗癌的保健效果,是煲汤、炒菜的上等菜肴。他和福建的朋友潜心研究, 采用当地的油菜秸杆、棉籽壳、麦麸、玉米粉等农副产品制成营养基,栽培茶树菇产量较高。为了富裕当地的农民,满足城乡居民餐桌子需求,他从营养基的配料、消毒、菌种接种及大棚的温度、湿度控制等方面,手把手的传授给在基地生产的每个农民工,并利用协会的会员大会,举办茶树栽培技术培训班,达到了传授一项技术,发展一个产业,搞活一地市场,富裕一方百姓的目的。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近年来,他不仅在八斗镇范围内向农民传授茶树菇栽培技术,同时还有求必应,到定远连江和元疃丰宝食用菌生产基地传经送宝,现在八斗镇的茶树菇生产逐年扩大,栽培的农户也越来越多,农民薛玉成在自家的后园搭建10亩大棚,去年茶树菇销售收入10万元,实现净收入约6万元。盛业兵利用废弃的面粉厂进行茶树菇栽培,去年收入5万多元,成为当地的富裕户。从而带动更多的农户投入到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农村的主战场,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回乡创业办实体。现年34岁的程永林是肥东县八斗镇人,16年前,他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经商,长年从事蔬菜贩运,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此间历经磨难,增长了见识和才干,并结识了不少肝胆相照的朋友。2002年春,程永林引进江苏常州的朋友,回到家乡八斗镇,当年投资280万元,在祝庄示范园内租赁土地800亩,建起自己的大棚果蔬生产基地,在县科协、农委、工商局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八斗镇蔬菜协会和鑫福生态农业示范园,由程永林任协会会长和示范园经理。2005年又从福建古田引进人才和资金,在花张街北头和小普科技示范园建立两个茶树菇生产基地,并于2007年元月六日成立肥东鑫福茶树菇协会,经民主选举由程永林任该协会理事长.2007年,生产瓜菜2000吨,栽培茶树菇200万袋,上市鲜菇约80万斤,干菇2万斤,供给合肥市中菜市及周谷堆市场,占合肥茶树菇80%的市场份额,使成千上万的城乡居民饱享口福。辐射带动周边656户农民发展茶树菇和蔬菜生产,人均年增收4200多元,受到上级领导的认可和当地群众的好评。
二、提高技能抓培训。两个协会都建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办公桌椅、档案柜、图书柜、电话及电脑一应俱全,建立了各自的协会章程和年度工作计划、财务管理制度,并用喷绘写真方式悬挂上墙,使协会开展工作有章可循。协会自费购买一些科普图书和资料,供会员和当地农民免费学习。为提高会员和周边其他农户的生产技能,他围绕生产的各个环节,重点抓了早春、秋延大棚蔬菜栽培技术、无公害果蔬的生产规程、袋装高产茶树菇栽培技术的培训,三年来,两个协会共开展技术培训19场次,受训人3800多次。邀请技术专家开展科普知识讲座16场次,听讲近1986人次,并更新科普宣传栏36次,受益人数10000多人,发放科技图书和明白纸近1.2万份,参与组织大型科普活动6场次,做到一个环节一培训,一项技术一份明白纸,提高了实用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程度。
三、示范带动抓推广。协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坚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紧紧围绕城乡居民菜篮子,生产高档食用菌茶树菇。产品自投放市场以来,倍受广大消费者青睐,鲜菇在冷藏室存储,用泡沫箱胶袋密封保持鲜活,投放市场一直供不应求,价格在每斤5元以上,是平菇的2-3倍,干菇装袋后投放市场更是炙手可热。茶树菇的发展,不仅满足了城乡居民的生产需求,也大大提高农业的效益和农民的收入,他领办的协会坚持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建立3个示范基地,通过技术培训发放科技明白纸,让示范基地的项目和技术辐射到周边农户,协会会员与农民开展结对子帮扶活动,发挥传、帮、带作用,并承担县科技项目 1次,邀请教授、专家当顾问,为基地生产提供决策,三年来,共推广新技术5项,推广伊丽沙白、黄金瓜、水果黄瓜、杭椒、茶树菇、竹荪等新品种8项。
四、统一指导抓服务。经商多年的程永林恪守为民服务诚信经营的理念,推行“协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为农民提供系列服务,实行产前统一供给菌种、产中统一技术指导、产后统一销售服务,并严格按照无公害生产标准进行投入品管理,茶树菇已获得国家和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和无公害基地认证。协会向农户推行“订单农业”,为周边近300户菜农和菇农提供销售服务,并在合肥周谷堆、中菜市和常州凌家塘建立3个水果、蔬菜、食用菌销售、批发网点,每天外运茶树菇200箱供应市场,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五、富裕农民抓带动。授人一物,享用一时;授人一技,享用一世。茶树菇是一种高级食用菌,富含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具有抗癌的保健效果,是煲汤、炒菜的上等菜肴。他和福建的朋友潜心研究, 采用当地的油菜秸杆、棉籽壳、麦麸、玉米粉等农副产品制成营养基,栽培茶树菇产量较高。为了富裕当地的农民,满足城乡居民餐桌子需求,他从营养基的配料、消毒、菌种接种及大棚的温度、湿度控制等方面,手把手的传授给在基地生产的每个农民工,并利用协会的会员大会,举办茶树栽培技术培训班,达到了传授一项技术,发展一个产业,搞活一地市场,富裕一方百姓的目的。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近年来,他不仅在八斗镇范围内向农民传授茶树菇栽培技术,同时还有求必应,到定远连江和元疃丰宝食用菌生产基地传经送宝,现在八斗镇的茶树菇生产逐年扩大,栽培的农户也越来越多,农民薛玉成在自家的后园搭建10亩大棚,去年茶树菇销售收入10万元,实现净收入约6万元。盛业兵利用废弃的面粉厂进行茶树菇栽培,去年收入5万多元,成为当地的富裕户。从而带动更多的农户投入到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农村的主战场,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