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种无籽西瓜 富裕千万家-----肥东县无籽西瓜协会科普惠农成效显
肥东县无籽西瓜协会前身为“八斗镇无籽西瓜协会”,成立于1998年4月,后因生产规模逐年扩大,2005年随之升级为“肥东县无籽西瓜协会”,育苗、生产核心基地在八斗镇,面积1万亩,群体基地分散在定远、凤阳、肥西三河镇、庐阳区三十岗乡及本县元疃、桥头集、梁园、古城等17个乡镇,面积约3万亩,现有固定资产48.5万元,年产值达1.2亿元。肥东无籽西瓜协会是集生产、技术推广应用、科普培训、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经营型、公益性的综合性示范农技协。协会建立以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服务为纽带,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培训“乡土人才”,引进良种,大力发展无籽西瓜生产,使之朝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发展之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家科协、省、市、县领导曾多次莅临协会及育苗生产基地指导,对协会和基地规模发展无籽西瓜带领农民致富的做法给予充分的肯定。2007年带动1.4万个农户生产无籽西瓜86000吨。户均增收8400多元,协会人均纯收入5800元,超出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1.6%。其协会分别被市、县科协评为“优秀农技协”。2007年被国家科协、财政部评为“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科普示范基地。
一、建章立制 规范运作求真
协会位于八斗镇祝庄科技示范园内,现有固定砖混结构办公房、场房8间160平方米,兴建仓库12间,购制一辆农用运输车,已在祝庄示范园内兴建(75m×6m)钢架大棚180多座,兴建单个占地660平方米的日光温室大棚2座,主要用于无籽西瓜嫁接育苗。协会建立以来,狠抓建章立制,制定协会章程和财务管理制度,采用喷绘写真方式上墙,使协会开展工作有章可循。已在风阳、定远、本县建立3个示范基地,并建立两座育苗中心。拥有会员265人,配有电脑上网和桌椅、书柜,改善办公条件。请安农大、省农科院的技术专家4人作常年顾问,指导协会及基地生产。协会严格按照无公害西瓜生产标准,进行投入品种管理,保证西瓜质量。围绕育苗、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和技术培训,推广良种、良法,辐射带动农民发展旱作、节水、优质、高产、高效的无籽西瓜生产,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求。
二、调整结构 推广品种求优
肥东县位于合肥东大门,地处江淮分水岭,水利条件相对较差,缺水易旱历来是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近年来,基地在县科协和农委的指导下,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思路,因地制宜,趋利避害,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把发展耐旱、优质、高效、节水的无籽西瓜生产作为首选项目来抓。无籽西瓜耐重茬、不整技、不打叉、省种、省工、效益高,有黄皮黄瓤、黑皮黄瓤、黄皮红瓤等样品,且汁多、瓤脆、甜度适中,品质奇特,其苗用葫芦用砧苗嫁接,皮硬,耐储运。亩产在4000公斤左右。产品投放市场一直供不应求。2005年以前,重点推广兴科2号、3号、金蜜1号、京保1号、京帅1号、黑蜜2号等无籽西瓜,经济效益良好。2007年以来,协会与安徽省农科院联系,引种皖蜜无籽II号、郑州无籽五号、精品秀丽小西瓜、改良京欣新品种,其中秀丽小西瓜、黄瓤汁多、皮薄肉嫩、一弹即开、口感细腻,经包装投放超市,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三、面向农民 技术培训求实
协会视宣传教育农民、技术培训农民为己任,根据生产环节和农民需求,定期开展科普宣传和技术培训。三年来,协会开展技术培训18场次,邀请省农科院、安农大及市、县专家开展科普讲座15次,受训人数6480多人次,在协会的科普宣传栏更新宣传内容39期,受益达5020人次,发放图书及科技明白纸20多种5.5万份,参加县举行的全国科技周、科普日活动等大型活动30次,承担无籽西瓜育苗靠接、顶插接、劈接、无土育苗等县级以上科技项目2次。围绕产业做大、技术求新,重点培训、推广了无土矶质育苗、西瓜葫芦嫁接、大棚生产秋延西瓜、无公害西瓜生产技术近10项,2004年,西瓜生产得到国家、省级无公害认证。做到一项环节一培训,一项技术一份明白纸,一户一个明白人。
四、做强产业 规模发展求大
基地建立“协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对农户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实行统一购种育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服务,2007年两座育苗基地共育苗1100万株,辐射带动农户发展西瓜40000亩,其中无籽西瓜28000亩。协会在常州、合肥、南京、上海建立多个营销,网点,并在网上及时发布西瓜供求信息,与农民签订产品销售协议,推行“订单农业”,2007年组织西瓜销售86000吨,既解决了农民卖瓜难,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也满足了城乡居民的生活需求。无籽西瓜生产方兴未艾,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五、注重效果 富裕农民求快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基地在自身进行无籽西瓜育苗的同时,主动向农民开展技术培训,培育科技示范户4290户,提供种苗、辐射带动农民发展无籽西瓜生产。小普村郑庄组24户农民家家种西瓜,共104亩,总收入20万元,户均西瓜收入8000元,亩均西瓜纯收入2000多元,是常规农业的4倍。同时鼓励会员和示范户与农民结对子,帮扶其他 农民种植西瓜,这样通过一传十,十传百,户带村,村带镇,镇带县,有力地促进了西瓜的规模生产,2007年会员人均纯收入5800元,是本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倍,使众多农民挤上了致富的快车道。
我会被国家科协、财政部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示范基地,这是各级领导关心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全会会员向关心和支持我会工作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面对成绩和荣誉,我们胜不骄败不馁,我们深知我会的工作与上级领导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雄关漫道坚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后我们将借这次会议的东风,进一步做好农技协工作。我们将以党的十七大为指导,以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统揽,以良好推广科普服务为主线,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城乡居民“果盘子”,进一步扩大无籽西瓜生产规模,辐射带动更多农民走上富裕道路。一是因地制宜,扩大产业规模。2008年扩大西瓜种植面积1.2万亩,其中扩大无公害西瓜生产面积5000亩,到2010年,协会在全县带动农户扩大优质西瓜生产面积8万亩,其中无籽西瓜5万亩。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规范运作,开展正常活动。每年定期召开会员大会5期,研究和解决农民及会员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高瓜农生产的科技含量。召开理事会2期,扩大会员队伍,2008年会员扩大到1500人,2010年扩大到3000人。三是内引外联,争取外来投资。邀请外地客户前来考察,投资进行西瓜冷藏和瓜汁饮料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西瓜产品附加值。四是强化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利用协会自身的办学优势、技术优势,每年开展培训不少于15场次,人数在2000人以上,每月更新科普内容1期,并积极参加大型科普活动。五是强化服务,帮助农民致富。改善服务态度,强化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推行“订单农业”,拓宽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2008年会员户均收入超万元。六是加大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协会拟在2008年投资20万元,用于扩大基地育苗,兴建6间办公场房,扩建科普宣传栏4个,添置部分书柜和科普图书资料。
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农技协会科技示范优势,致力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致力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致力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建章立制 规范运作求真
协会位于八斗镇祝庄科技示范园内,现有固定砖混结构办公房、场房8间160平方米,兴建仓库12间,购制一辆农用运输车,已在祝庄示范园内兴建(75m×6m)钢架大棚180多座,兴建单个占地660平方米的日光温室大棚2座,主要用于无籽西瓜嫁接育苗。协会建立以来,狠抓建章立制,制定协会章程和财务管理制度,采用喷绘写真方式上墙,使协会开展工作有章可循。已在风阳、定远、本县建立3个示范基地,并建立两座育苗中心。拥有会员265人,配有电脑上网和桌椅、书柜,改善办公条件。请安农大、省农科院的技术专家4人作常年顾问,指导协会及基地生产。协会严格按照无公害西瓜生产标准,进行投入品种管理,保证西瓜质量。围绕育苗、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和技术培训,推广良种、良法,辐射带动农民发展旱作、节水、优质、高产、高效的无籽西瓜生产,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求。
二、调整结构 推广品种求优
肥东县位于合肥东大门,地处江淮分水岭,水利条件相对较差,缺水易旱历来是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近年来,基地在县科协和农委的指导下,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思路,因地制宜,趋利避害,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把发展耐旱、优质、高效、节水的无籽西瓜生产作为首选项目来抓。无籽西瓜耐重茬、不整技、不打叉、省种、省工、效益高,有黄皮黄瓤、黑皮黄瓤、黄皮红瓤等样品,且汁多、瓤脆、甜度适中,品质奇特,其苗用葫芦用砧苗嫁接,皮硬,耐储运。亩产在4000公斤左右。产品投放市场一直供不应求。2005年以前,重点推广兴科2号、3号、金蜜1号、京保1号、京帅1号、黑蜜2号等无籽西瓜,经济效益良好。2007年以来,协会与安徽省农科院联系,引种皖蜜无籽II号、郑州无籽五号、精品秀丽小西瓜、改良京欣新品种,其中秀丽小西瓜、黄瓤汁多、皮薄肉嫩、一弹即开、口感细腻,经包装投放超市,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三、面向农民 技术培训求实
协会视宣传教育农民、技术培训农民为己任,根据生产环节和农民需求,定期开展科普宣传和技术培训。三年来,协会开展技术培训18场次,邀请省农科院、安农大及市、县专家开展科普讲座15次,受训人数6480多人次,在协会的科普宣传栏更新宣传内容39期,受益达5020人次,发放图书及科技明白纸20多种5.5万份,参加县举行的全国科技周、科普日活动等大型活动30次,承担无籽西瓜育苗靠接、顶插接、劈接、无土育苗等县级以上科技项目2次。围绕产业做大、技术求新,重点培训、推广了无土矶质育苗、西瓜葫芦嫁接、大棚生产秋延西瓜、无公害西瓜生产技术近10项,2004年,西瓜生产得到国家、省级无公害认证。做到一项环节一培训,一项技术一份明白纸,一户一个明白人。
四、做强产业 规模发展求大
基地建立“协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对农户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实行统一购种育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服务,2007年两座育苗基地共育苗1100万株,辐射带动农户发展西瓜40000亩,其中无籽西瓜28000亩。协会在常州、合肥、南京、上海建立多个营销,网点,并在网上及时发布西瓜供求信息,与农民签订产品销售协议,推行“订单农业”,2007年组织西瓜销售86000吨,既解决了农民卖瓜难,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也满足了城乡居民的生活需求。无籽西瓜生产方兴未艾,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五、注重效果 富裕农民求快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基地在自身进行无籽西瓜育苗的同时,主动向农民开展技术培训,培育科技示范户4290户,提供种苗、辐射带动农民发展无籽西瓜生产。小普村郑庄组24户农民家家种西瓜,共104亩,总收入20万元,户均西瓜收入8000元,亩均西瓜纯收入2000多元,是常规农业的4倍。同时鼓励会员和示范户与农民结对子,帮扶其他 农民种植西瓜,这样通过一传十,十传百,户带村,村带镇,镇带县,有力地促进了西瓜的规模生产,2007年会员人均纯收入5800元,是本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倍,使众多农民挤上了致富的快车道。
我会被国家科协、财政部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示范基地,这是各级领导关心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全会会员向关心和支持我会工作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面对成绩和荣誉,我们胜不骄败不馁,我们深知我会的工作与上级领导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雄关漫道坚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后我们将借这次会议的东风,进一步做好农技协工作。我们将以党的十七大为指导,以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统揽,以良好推广科普服务为主线,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城乡居民“果盘子”,进一步扩大无籽西瓜生产规模,辐射带动更多农民走上富裕道路。一是因地制宜,扩大产业规模。2008年扩大西瓜种植面积1.2万亩,其中扩大无公害西瓜生产面积5000亩,到2010年,协会在全县带动农户扩大优质西瓜生产面积8万亩,其中无籽西瓜5万亩。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规范运作,开展正常活动。每年定期召开会员大会5期,研究和解决农民及会员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高瓜农生产的科技含量。召开理事会2期,扩大会员队伍,2008年会员扩大到1500人,2010年扩大到3000人。三是内引外联,争取外来投资。邀请外地客户前来考察,投资进行西瓜冷藏和瓜汁饮料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西瓜产品附加值。四是强化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利用协会自身的办学优势、技术优势,每年开展培训不少于15场次,人数在2000人以上,每月更新科普内容1期,并积极参加大型科普活动。五是强化服务,帮助农民致富。改善服务态度,强化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推行“订单农业”,拓宽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2008年会员户均收入超万元。六是加大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协会拟在2008年投资20万元,用于扩大基地育苗,兴建6间办公场房,扩建科普宣传栏4个,添置部分书柜和科普图书资料。
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农技协会科技示范优势,致力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致力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致力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