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为什么有时候变得不管用了
1929 年9 月,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度假归来回到实验室,偶然在培养细菌的培养皿中发现,从空气中落在培养基上的青霉菌长出的菌落周围,竟然没有细菌生长。他意识到,一定是青霉菌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杀死了培养基里的细菌。这种化学物质便是人类最先发现的抗生素—— 青霉素。
抗生素是由微生物产生的化学物质,能够抑制微生物和其他细胞增殖。青霉素的发现,开启了人类使用抗生素制服细菌感染的新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青霉素成了十分重要的战略物资,美国甚至把研制青霉素放在与研制原子弹同等重要的地位。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科学家迄今已经发现了近万种抗生素,其中几百种已经成为临床上常用的药品。
抗生素一度被视为对付一切疾病的神奇武器,滥用现象也在医院和家庭中大量出现,这相当于人们在用自己的身体培养“超级耐药菌”。随着病菌耐药能力的增加,以往神奇的抗生素变得越来越不管用了,迫使医生不得不使用药效更强的抗生素,结果又导致病菌产生更强的抗药性,各种超级病菌相继诞生。只有通过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减慢耐药细菌的蔓延。
说到抗生素,就要提到病毒。很多人认为,抗生素能够杀死病毒,这其实是大错特错了。抗生素是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达到杀菌效果的。可是,病毒却没有细胞壁,只是一种寄生在活细胞内的非细胞微生物。所以,要想杀死病毒,还得在抗生素之外多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