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体现肥东县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 地域特色文化是中华瑰丽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地域思想文化传播的集中地
,地方学校承担着传承和发展地域特色文化的历史重任。将肥东“包公故里、淮军家园、江淮民
风、红色传统、名人大县、文艺首县”的县域文化资融合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创建具有肥东县域
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现差异化、多样化的办学思路,创造乡土气息浓郁的育人环境,提升学
生的乡土观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 肥东县域文化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 乡土意识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深入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是提升学校教育品质的重要抓手,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载体。“三流学校抓常规,二流学校搞特色,一流学校做文化”, 打造学校教育的“升级版”,必须依赖学校文化建设。
地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它是独特的,不可移动的,其中蕴含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内容。如果我们的学校文化建设能挖掘地域文化元素,提炼地域文化的优秀成分,必将形成自己的学校文化体系,独特的校园文化品质,改变“千校一面”雷同的学校“脸谱”。对于教育者来说,研究地域文化,把地域文化融入到教育过程中,可以丰富教育内容,激发他们对县域教育的热爱。对于教育对象来说,成长在乡土文化气息浓厚的校园里,将来无论扎根乡土还是远走高飞,都能强化他们的“根”的意识,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同时,县域内所有的学校都注重建设体现县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一校一文化”,这样的校园必然在传承地方历史,弘扬地方文化,服务地方经济方面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1.国内研究的现状
1994年8月31日,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发展。1994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更是明文指出“要加强德育的实践环节,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学校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关心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形成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更加紧密结合的新局面”。这两个文件的出台有力的推动了校园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展开。2006年4月30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指出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重要作用,在继续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努力把德育有机渗透到各门课程的同时,进一步突出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于校园文化理论的研究逐步加大、加深。在百度搜索“校园文化建设”,有14,900,000个搜索结果,在国内有大学、中学、小学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都对校园文化有过非常细致、非常广泛研究。有研究校园文化的建设现实意义,有研究校园文化的建设规划,有研究校园文化的路径选择,还有研究社会治理视野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和谐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但这些研究很少有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理念有机融合,更鲜有能立足本土,挖掘利用本地文化,建设有地域、县域或乡土特色的校园文化,更很少有利用乡土文化提升学生的对家乡的认知程度和自豪感的研究。“本土的才是世界的”。青年学生作为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者,在校园生活中就要接受这方面的教育和熏陶。
2.肥东县域文化的特色
县域文化,是指在县辖的行政区划内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它包括历史文物资源、名人资源、姓氏寻根文化资源、宗教、建筑文化资源、民间艺术资源、文学艺术资源、饮食文化资源、旅游文化资源等等。
肥东的县域文化资源丰富,突出的特点是“包公故里、淮军家园、文物强县、名人大县、文艺首县”。
肥东人文荟萃,俊彦辈出。宋代有刚直不阿、执法如山的包拯,他成了“廉”文化的代表。元代有治军严明、善诗能文的余阙,明代有追随朱元璋、战功卓著的吴复,清代有高举洋务运动大旗、对外引进先进技术的开拓者李鸿章,还有合肥“三怪杰”之一、生性介特的徐子苓。影响中国近代史的淮军,肥东就有3000多名将士。民国至今合肥七位总理级人物段祺瑞、李经羲、龚心湛、贾德耀、张劲夫、吴邦国、李克强,其中三位家乡在肥东。
在肥东的土地上,分布着“一个国保单位,七个省保单位”,成为肥东地方文化的骄傲,他们是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龙城遗址、大城头遗址、大陈墩遗址、吴复墓石刻、振湖塔、包氏宗祠、父子进士祠堂。
肥东还是江淮民风、巢湖文化的“展览馆”,其中“大邵洋蛇灯”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肥东门歌”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肥东又被授予“庐剧之乡”“散文之乡”“诗歌之乡”的称号,彰显了肥东人在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中敢为人先的实践精神。
肥东地图的形状如一块璀璨耀眼的钻石,好山好水相映成画。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烟波浩淼,景色迷人;宛如明珠的岱山湖蓝天碧水,仙鸟浮波;古庐阳八景之一的“四顶朝霞”绚丽多彩,蔚为壮观;有“北九华”之称的浮槎山云烟缭绕、奇石密布。
肥东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迷人的自然景观作为教育的宝贵资源,为我们建设有县域特色的校园文化提供了保障。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地挖掘和发扬隐形文化资源,增强寻根意识,强化乡土文化观念,提升文化认同,从而使我们的县域文化渊源流长。
3. 体现肥东县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乡土的才是独特的,乡土的文化才更让人回味悠长、流连忘返,更能培养人的个性和气质,更能让人思乡爱国。而建设具有肥东县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对于学校的特色发展、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以及地方文化的传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
3.1对学校特色发展的意义
我们看到,目前学校存在着同质化的倾向,千校一面,长相相同,学校没有个性特质。随着《国家教育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和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着力于多样化发展与特色建设已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
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终极价值目标,在于发展学生,改善人生,培养起良好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乡土文化对个体生命的发展具有“根”的意义,其浸润与熏陶的作用十分重要。学校的教育特色,也一定植根于深厚的传统和地域文化中。从这一点看,立足本地优秀的文化资源,挖掘地域文化精髓,开发地域文化课程,凝练校园文化特色,提升办学层次,丰富学校内涵,打造优质教育品牌,是学校特色发展的路径之一。
3.2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
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学、艺术和人文。科学追求“真”,艺术指向“美”,而人文体现的是“善”。人文精神往往在历史和传统的继承中、在现实的生存坐标中、在所处的文化环境中获得。越是乡土的,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一个人的精神胚胎成形于自己所处的地域文化环境,在她的滋养、熏陶和塑造之下,在语言、习惯、性格、气质、思维等方面都深深的打下地域烙印。可现在我们忽视了地域文化的教育功能,不知道“从哪里来”,人文情怀缺失,因此有必要挖掘丰富的、积极的、健康的地域文化资源,让她在民族的、人类的优秀的文化资源关照下,共同作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铸造学生的“乡魂”。有了“乡魂”,我们飞得再高,行得再远,都不会迷失自己。
3.3对地方文化传承的意义
浓郁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有其民族文化的共性,也有独特的个性。在越来越开放的文化空间里,具有独特个性的地域文化正在被挤压,甚至渐行渐远。学校在文化的传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必要把地域文化的精华移植到学校的文化建设中,保留到学校这一文化载体中,让她生生不息,传承发展。
我县26座保存完好的祠堂大都曾被用作校舍而存留下来,“肥东门歌”就是一所学校的教师的传唱而为人所知。倘若我们的学校都能把带有符号性的地域文化纳入到学校文化中,学校的文化有了特色,地域文化的传承也有了保证。
4. 体现肥东县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法
在利用县域文化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过程中,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以师生的发展为目标,打造独特的育人文化环境,并以其培养学生的人生智慧,呵护和滋养学生的情感生命与精神生命,构建起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成为师生的生活乐园、成长乐园和精神家园,建成具有肥东县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
将肥东“包公故里、淮军家园、江淮民风、红色传统、名人大县、文艺首县”的县域文化资融合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创建具有肥东县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现差异化、多样化的办学思路,创造乡土气息浓郁的育人环境。具体来说:
1、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将校园文化建设与新课程改革结合起来,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开拓新的思路和途径,对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探索特色办学道路有着现实意义。
2、吸收肥东县域文化的因子,让校园人文景观、文化设施、环境布置能体现县域文化特色,在校园文化的“外显”上首先能看到“一校一品”。
3、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及实践活动,形成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为校园文化建设发掘新的意义。
4、通过发掘和利用县域文化,深化校园文化内涵,拓宽建设校园文化的渠道,建立体现县域特色的校园文化,传承和发扬肥东的乡土文化。
5、在建设有县域特色的校园文化过程中,不断挖掘县域文化,宣传、传承和发扬肥东的乡土文化。
5.体现肥东县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指的是以和谐愉悦为目的,优化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物质文化建设;以理想信念为指导,培养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的精神文化建设;以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管理、形成规范的制度文化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也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制度文化建设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如何建成具有县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主要就是要从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开展工作,具体来说:
5.1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创造浓郁的乡土气息
大力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使校园环境达到润物无声、育人无痕的教育效果。校园的整体布局和环境及人文景观设计和活动场所布置要体现肥东县的地域特征,利用优秀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集中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逐渐完善学校形象标识的使用,校徽、校旗、校服等不仅要体现学校的文化精神、办学理念,还需要融合地域文化特征。楼名、路名可以肥东的名人或重要景观来命名。宣传标语等可以用肥东的名人语录来启迪教育学生。总之校园每个细节、每个空间的设计,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一物一景、一窗一橱、一墙一楼都体现地域文化内涵,发挥育人功能,展现学校形象。
5.2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增强学生乡土意识
大力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课外文化活动。如以重大节庆日、重大史实日、开学毕业典礼、升旗仪式、入队入团等为载体对照肥东优秀传统文化和特色的红色文化以对全体师生精神洗礼;以读书活动、开办讲座、研学游等为载体,广泛宣传肥东优秀历史传统、时代先锋人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地理环境,深入肥东县域文化,了解肥东县域文化的特点,挖掘肥东县域文化的新内容,增强师生对县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开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渗透地方文化特色教育,丰富师生的视野,提高师生对家乡的认识,产生建设美好家乡信念抱负。
5.3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保障县域文化的普及传承
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重在师生共同参与,在参与中建设,在建设中体验,在体验中陶冶。既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全员参与、全程参与、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又要有健全完善学校章程和相关的规章制度,做到“制度治校”,促使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运行机制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要出台一系列的对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的相关制度,保障上下齐心共管共抓。必要的时候和工作量、绩效挂钩,切实将制度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变为师生的自觉行为,形成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有序协调、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只有这样才能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切实体现县域特色。
6.体现肥东县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建设具有肥东县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涉及的多层次多方面的内容,最核心的内容还是精神文化建设,最主要的任务还是提升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增强学生的乡情,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怀和向善向美的品质,同时达到地方文化的传承和源远流长。而达到上述任务的最有效的途径还是学习和实践,所以肥东乡土教材的开发和推广以及学生的实践活动是建设具有肥东县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最有效的途径。
6.1开发推广乡土教材,加强研究,提升师生对乡土文化的认知水平
新课程改革中,出现了地方教材、乡土教材、校本教材等,它是对部颁教材的补充,对增加学生知识,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能力等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肥东建县历史悠久,勤劳的肥东人民在这块土地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历史的遗迹、开发了秀丽的自然景观。这些地方文化要想被了解传承,就需要我们对其挖掘、研究、整理、归纳。关于肥东县域文化有县志记载,也有很多的专著研究,但这些都是研究性的和总结性的著作,不适合用于推广。学生是地方文化传承的主体,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开发编写不同层次的教材,作为地方文化的传承的载体,为学生学习肥东地方文化提供工具。
我县的教育主管部门未雨绸缪,已经编写了一本地方教材《肥东人文与地理》,但这远远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这就需要学校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对其补充,并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形成一批典型的案例,并在全县推广,真正形成“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从而提升学生对家乡的认识水平。
加强地方教材《肥东人文与地理》的推广和普及,让“地方教材”进入课堂。为了真正的普及弘扬地方文化,教育主管部门可出台文件,要求学校要将地方教材作为必修的科目进行开设,让地方文化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同时做好检查督促工作,保证地方教材有专人教授,并开足开满课时。“你过学生半碗水,自己要有一碗水”,为了提升教师的地方教材的教学水平,县教体局部门和县史志办可定期的开展教师培训和学习活动,还可通过举办地方教材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课堂评比等活动达到交流提升的效果。
6.2加强实践活动,开展以肥东县情教育为主题的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课程是把课堂搬出学校,通过游览、交际,认识自然和社会,在阅览风土人情中提升认知,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的综合实践课程。它包括历史、地理、科技、人文和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它强调实践,注重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的丰富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和感悟,增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肥东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秀丽的自然景观为学生的研学旅行提供了资源和保障;而以肥东县情教育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是提升学生乡土知识,强化学生乡土文化观念,增强学生寻根意识最有效的途径。
根据肥东县域文化的特点和区域分布,可设计单一主题路线和综合主题路线作为学生肥东县内研学旅行的内容,具体来说:
单一主题线路:1、人文历史(包公遗存——吴复墓——曹植衣冠冢——昭忠祠)2、红色记忆(新四军纪念馆——瑶岗渡江战役纪念馆——烈士陵园——蔡永祥纪念馆)3、自然风情(四顶山——巢湖风光——龙泉山——浮槎山——岱山湖)4、建设成就(工业游)(肥东经济开发区——循环经济园——物流园)
综合主题线路:1、北线二日游(青龙场新四军纪念馆——曹植衣冠冢——吴氏祠堂——吴复墓——陈集新农村——岱山湖——浮槎山——包公遗存)2、南线二日游(瑶岗渡江战役纪念馆——龙泉山——爱情隧道——长临古镇——六家畈——蔡永祥纪念馆——四顶山)3、全线二日游(青龙场新四军纪念馆——曹植衣冠冢——吴复墓——陈集新农村——岱山湖——长临古镇——瑶岗渡江战役纪念馆)
县内研学旅行的几点建议:
1、肥东有18.7万学生,推动以县情为主题的研学旅行,能促进肥东旅游业的发展。政府应从发展旅游业、发展经济的高度,做好规划,加快道路、景点、服务设施建设,满足研学旅行的发展的需要。
2、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学校开展县内研学游。利用靠近景点的闲置校舍,建设几个研学旅行基地,为师生提供食宿服务。
3、学校要把县内研学游作为一项重要活动,教育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奉献家乡,培养“根”的意识。
地域特色文化是中华瑰丽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地域思想文化传播的集中地,地方学校承担着传承和发展地域特色文化的历史重任。因此,如何有效开发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建设有县域特色的校园文化对于引导师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