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有机融合 文物遗产焕发新生 ——吴家花园保护利用探索之路
摘要: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又是展示和传承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我县人文底蕴积淀丰厚,文物资源众多,自然景观特色鲜明,具备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和优势,我们选择在长临河镇吴家花园开展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项目试点,采用市场运作手段,寻求投资方投入资金保护文物,又允许适度开发旅游、展览等项目,获取一定的投资收益,形成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创新丰富了文物保护的方式方法,达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关键字:吴家花园 文物遗产 文物保护 旅游开发
文物是国家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肥东县以位于长临河镇六家畈地区的市重点文保单位-吴家花园为试点,探索解决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互相排斥难题,在全面保护文物的基础上,开发好其文化潜力,利用好其文化资源,体现好其文化效益,走出一条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协调发展之路。
1.吴家花园的历史与现状
肥东六家畈位于合肥东南,北距肥东县城店埠镇25公里,是巢湖之滨的古村镇。居民中以姓吴居多,吴家花园便是吴中英所建,位于六家畈吴氏宗祠周边,后因战乱等原因不复存在,现今以淮军将领吴毓芬所建的宅院称为吴家花园,该宅院坐落在六家畈古民居群中,原占地30余亩,园内奇花异木近千种,现仅剩江淮建筑风格房屋50余间,砖木结构,青砖灰瓦,齐山飞檐,建工考究。吴家花园中曾内悬吴桐仁、吴中英、吴佩之三位中将的金字直匾,其厅的两边还挂有民初大总统黎元洪、冯国璋等人颁送的匾额。解放后,当地多数富裕人家迁居台湾,甚至海外,留下了很多大宅院无人居住。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有关负责人就看中了六家畈这些无人居住的地主庄园,先后用于军人康复医院、乡政府、湖滨中学办公地。湖滨中学搬走后,吴家花园一直闲置不用,处于无人问津的境地。2000年吴家花园被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吴家花园被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吴家花园的困境与突破
吴家花园历史上的辉煌已经属于过去,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面临着衰败与遗忘等诸多困境。
2.1首先面临着损毁严重、逐渐衰败的困境。吴家花园等六家畈的古民居,因50年代初的康复医院的进驻、后驻军、大跃进及“文革”中扫“四旧”被拆、被改建,已面目全非,有的仅剩房屋轮廊,有的成了仅剩两棵名贵树种的空院,有的因无人看管而自然倒塌等等。吴家花园历史上曾经先后用于乡政府、湖滨中学办公地,自从湖滨中学搬走后,年久失修,大片房屋倒塌,屋面破漏,墙体歪斜,往日宏伟气派建筑逐渐失去光彩,仅剩空房残壁透露着昔日的辉煌。
2.2其次面临着急需修缮、资金短缺的困境。肥东县政府先后投入500多万元和从中央争取120万元资金,分三年用于吴家花园的修缮保护,现存房屋已于2015年底修缮完毕。但此后每年用于以吴家花园为核心的六家畈地区古民居的修缮维护资金相较于每年20万元左右的文物保护经费拨款而言,资金缺口仍然巨大,资金来源仍需扩宽,现有文物保护单位的未来依然堪忧。
2.3第三面临着基础较差、乏人问津的困境。由于过往对于吴家花园历史文化价值及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实意义的认识不足,并没有很好的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虽然吴家花园现东距长临河镇店忠路4公里左右,南距合肥市环巢湖大道不足3公里,对外交通便利,但由于周边新建现代民居较多,风格不一,空间局促,以乡间便道为主要道路形式与主干道进行连接,公共空间狭小,停车场、公厕等基础设施条件滞后,接待能力严重不足,严重制约其开发利用的步伐,旅游产业链存在短板。加之对外知名度不高,文化价值和参观价值尚未充分体现,良性循环的保护利用途径还未建立。
针对我县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利用现状和困境,我县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大胆的尝试,以吴家花园为先行先试的“试验田”,突破了种种制约因素,走出一条文物保护的新路径。
2.4突破了传统观念制约,进行了理念创新。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文物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不是简单的将文物保护单位关起来保护,而是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引入多种“活”性元素,将文物很好地利用起来,形成文物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借助合肥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加快推进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的背景下,革新文物保护的理念,突破文物保护条条框框,改变文物保护重保护、轻利用的现象,以吴家花园为试点,将文化与旅游相融合,为旅游增添文化内涵,为文物增加观赏价值,使历史名园重焕新机,为环巢湖旅游添文化旅游新景。
2.5突破了文保手段单一的制约,进行了市场运作。吴家花园突破依靠政府资金作为单一经费来源渠道,进行有效的市场运作,公开招标文物保护合作方,选择有实力、有责任的合肥得月苑景观园林公司来共同保护吴家花园,该公司先后投入300多万元,经过一年左右时间,通过恢复古民居院内外绿化、修复部分老房,修旧如故的维修改造,增设了排水管道和新塑花园围墙,增建了公厕和其它辅助房等措施,既充分保留了吴家花园的历史原貌,又把吴家花园改造成为适合参观旅游的文物故居。
2.6突破了价值利用不够的制约,进行了合理开发。吴家花园摒弃了文物保护“养在深闺人未识”,不再“孤芳自赏”,充分发挥文化价值,促进文化与旅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充分搜集整理淮军将领吴毓芬、吴毓兰等吴家花园相关历史人物故事,延伸搜集从长临河镇走出的淮军将领和民国高级将领、社会名人事迹,着力打造肥东淮军纪念馆和名人馆。合作方充分运用市场手段和文物资源,精心策划了精美园林、赏独特奇石、品名人书画、观百年古屋等一系列旅游项目,提高吴家花园的知名度,打响文化旅游品牌。投资方和文管部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达到了双方共赢的结果,文物古建得到了最有效的保护,促进吴家花园逐渐走上独立经营的道路,利用自营收入保护文物古建,实现社会效益和文物保护的良性循环。
2.7突破了体制机制的制约,进行了统筹推进。纵观国内外的历史名城或者历史地段,诸如北京、枫桥镇等地区。这些历史文化地区不仅保持有完整的历史风貌,又具有现代化的生活设施,从而成为令人向往的文化集聚地甚至为国家名片。在对于吴家花园及其周边环境的开发和利用中,肥东县紧紧抓住合肥市打造“环巢湖旅游”的发展契机,在不断提升长临河镇整体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借助美丽乡村等工程,进一步优化包括六家畈地区在内的镇区空间组织,扩展释放区域空间潜能,缓解城市建设带来的发展压力,减少历史文化区与居民生活区混杂所带来的交通、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政企民共享。
3.吴家花园的经验与启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与消费水平的提升,我国假日经济制度逐步完善,旅游业的发展也进入到黄金期,文旅融合发展作为未来发展方向,正逐步进入加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我县文物资源丰富。从已查明的古村落遗址看,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劳作生息,至今已有四五千年历史。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有63处,其中国保1处,省保7处,市保11处,县保44处。我县旅游产业发达。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正在编制《肥东县旅游发展规划》,力促旅游与文化、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目前,全县拥有岱山湖度假区、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3家4A级景区,4个省级优秀旅游乡镇,1个红色旅游乡镇,33家星级农家乐。我县文旅融合加快。围绕建设“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发展理念,坚持东西南北中联动开发,加快建设文旅精品旅游景区。率先在全市成立合肥东城文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统筹县域内旅游线路和文化、生态等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包装推介,围绕“包公桑梓地”展示肥东悠久的历史文化;围绕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褚老圩新四军东进抗日纪念馆等打造红色旅游教育基地;围绕牌坊回族满族乡主打民族特色旅游;围绕肥东环巢湖20公里的湖岸线,拥有振湖塔、长宁寺、朝霞寺、青阳书院、长临老街、六家畈古民居建筑群等人文底蕴,正在建设成为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的瑰宝。精心策划特色文旅活动,成功打造了马政寺“三月三”文化旅游庙会、撮镇荷花文化旅游节以及环巢湖旅游健康老人登山节等节庆品牌,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旅游标语标识,不断提升文旅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肥东成为合肥都市区及周边省市市民旅游度假目的地。
吴家花园的保护利用正是得益于这股利好的旅游热“东风”。在针对吴家花园的保护、开发、利用过程中,肥东县探索总结出“政府主导、多元投入、文旅融合、效益共享”的文保新经验,并对文物保护单位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3.1文物保护可以坚持规划保护与城市发展双面一体。城市发展的同时必然涉及到文物保护,其二者是有机的整体,犹如硬币的双面,互相依存才能体现价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文物保护需要“五纳入”,即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肥东正处于建设“大富美强”的现代化东部新城发展时期,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率不断提升,文物遗产在社会转型发展中面临着生死存亡、保护传承的考验。需要将文物保护与全县总体规划科学衔接,做到既考虑城市总体发展,又考虑历史文物保护。合理处理文物遗产与城市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到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和谐发展,保护一个地区发展的历史见证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打造独具魅力的文化县城。
3.2文物保护可以坚持普遍保护与重点利用双向选择。文物是先辈的遗产,我们应该尽心尽责地把先辈传承下来的有价值的遗产保护好利用好,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要加强对全县文物保护力度,科学编制我县文物保护和利用专项规划,加强专项规划与“十三五”规划及地方城镇建设、文化发展、旅游发展等规划的统筹和衔接,引领和督促各乡镇、各部门落实文物保护责任。充分摸排全县文物保护家底,对保存完好或修缮状态完好的文保单位,加强管理利用;对残损、危险文物单位,分期分批进行排危、修缮;对文物单位遭破坏,视其情况分别采用遗址保护、原态恢复或景观复建等方式呈现;对传统历史文化古街镇,实施整体保护,最大限度保护其历史面貌和文化信息。加大对可开发利用文物的筛选,将文物的利用融入到全县旅游产业发展当中去,实行文物遗产与旅游资源的双向选择、互相补充,丰富旅游的文化体验,盘活利用好沉睡的文物资源。
3.3文物保护可以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双力合作。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原则,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为途径、多元化投入的经费保障机制。树立文物“资源有限、创意无限”的理念,坚持“谁开发、谁受益、谁维修、谁保护”的原则,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通过PPP合作、出租等形式,形成“政府引导、多方融资”的多元化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投融资机制。要政府和市场两个方向用力,政府可以先期投入资金,重点用于旅游景区(点)的规划设计、交通道路建设、旅游市场开拓及争取资金项目的基础经费。文物整体开发建设资金,主要应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投资主体,市场化运作解决。政府可以通过贴息、奖励、补贴等形式,实行财政资金、民间资金、金融资金、企业资金“多轮驱动”,建立壮大旅游业发展基金,引导各方资本投入文物保护。
3.4文物保护可以坚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双促融合。文物是传承历史的重要符号,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的好去处,也是弘扬民族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的生动教材。全面发挥文物价值仅凭借政府之力难以做到,社会力量在丰富文物利用形式上有着无限的潜力。肥东一小时交通半径圈内有着合肥、南京两大城市,客源市场巨大,旅游产业潜力巨大。要利用合肥东城文创旅游发展平台,统筹县域内旅游线路和文化、生态等旅游资源,在保护的前提下对文物景点进行合理利用,应当以典型的景点为依托,在布展的内容和手段上做足功夫,设计、制作和组合旅游产品,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重构业态,形成文物展示、文化休闲、体育锻炼、餐饮娱乐等为基本内容的观光旅游业态,吸引本地休闲和外地游客,让进入文物景点的人们是被文化的魅力吸引而来。
3.5文物保护可以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发展。不同文物单位皆可因地制宜,可以探索文物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为方向,充分挖掘利用文物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一定形式展现,吸引游客观赏旅游,为企业带来一定经济效益,实现企业投入可持续性,增强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吸引力,达到资本效益、旅游发展和文物保护之间的最大平衡点、共赢点。要充分发挥吴家花园的示范带动作用,让宝贵遗产世代传承、焕发新的光彩,让更多的人感受文物遗产,了解蕴含文化,体现文物社会效益,增强文化的自豪感。同时,加强旅游产业政策支持以及兑现相关优惠政策,借助于政策来提高旅游产业的整个层次,从而推动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