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东县稻鸭共作生态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建议
摘要:近年来,肥东县聚力发展稻鸭共作生态农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进一步促进肥东稻鸭共作生态农业发展,运用战略分析模式SWOT法,对肥东县稻鸭共作生态农业发展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肥东县;稻鸭共作;生态农展;SWOT分析;建议。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稻鸭共作生态模式的兴起,肥东县部分水稻种植户及家禽养殖户开始尝试稻鸭共作生态模式,探索出一条“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粮鸭共赢、生态环保”绿色农业发展道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SWOT分析法是针对行业的内外部条件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系统的分析,能够客观、准确的分析和论证行业的现实情况。为促进肥东稻鸭共作生态农业发展,运用SWOT分析法可以发现肥东县稻鸭共作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肥东县稻鸭共作生态农业的发展决策和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1肥东县稻鸭共作生态农业发展概况
1.1稻鸭共作技术模式
稻鸭共作技术是以稻田为基础,种植水稻和家鸭野养为特点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干预相结合的复合型生态技术。在水稻生长季节,向稻田放养一定数量和鸭龄的鸭子,利用鸭子的杂食性,吃掉稻田中杂草、害虫等,减少农药使用量;利用鸭子全天候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产生中耕浑水增氧的效果,促进养分物质循环,增强水稻植株的抗性;同时鸭子的排泄物能够给稻田增肥,减少化学肥料使用量;同时稻田也为鸭子提供食物、水源、活动和栖息的场所。种稻与养鸭构成一个相互依赖,共同生长的生态农业体系。
1.2肥东县稻鸭共作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肥东县稻田养鸭的历史悠久,但稻鸭共作模式开始于2017年,借助省级粮食生产发展项目的支持,在石塘镇石塘社区和张集乡薛桥村共建立640亩的示范基地,取得了较好综合效益,示范带动了稻鸭共作技术模式的推广。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肥东县稻鸭共作面积约0.6万亩,其中种养大户共作面积约0.55万亩,占稻鸭共作面积的91.7%,家鸭年产量约180t,优质水稻约3,000t,稻鸭共作面积逐年增加,呈增长态势。
2肥东县稻鸭共作生态农业发展SWOT分析
2.1优势Strengths
2.1.1自然资源条件适宜
肥东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南濒巢湖,东连巢湖市、滁州市,西与合肥市瑶海区、包河区、长丰县毗邻、北和定远县接壤。位于东经117°19′~117°52′与北纬31°34′~32°16′之间。肥东县地处中纬度地带,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资源丰富,年均气温15.7℃,年均降水量约1000毫米,年日照时间约2000小时,年均无霜期228天,平均相对湿度为77%。县内沟渠交织,水源丰沛,有南淝河、店埠河、滁河、池河四条干流,有大中型水库6座,小型水库222座,塘坝4.2万口,耕地面积约180万亩,水稻常年种植面积110万亩左右,全县大部分地区具备发展稻鸭共作模式所需的资源条件,适宜推广稻鸭共作生态农业模式。
2.1.2历史传承源远流长
我国稻田养鸭最早起源于明清时期,养鸭的目的是防治稻田蟛蛴,后来用于防治蝗虫,已有400多年的种养历史。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借鉴日本稻鸭共作技术,开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稻鸭共作模式,如今该项技术在浙江、江西、江苏、安徽、云南、四川、广东等省得到大面积推广。肥东县稻田养鸭的历史也较久远,县内水稻种植户和家禽养殖户都有稻田养鸭的经验和习惯,随着稻鸭共作技术的大力推广,稻鸭共作面积将持续增加,有助于促进稻鸭共作生态农业的发展。
2.1.3稻鸭共作模式效益显著
2.1.3.1生态效益佳
2.1.3.1.1替代化学农药使用 鸭子的杂食性很强,喜吃稻田中的害虫、杂草和部分菌核菌丝。通过鸭子在田间活动,践踏杂草,抑制杂草萌发,清理水稻植株基部的病残叶片,减少无效分蘖,提高田间通透光能力,降低田间湿度,恶化病菌生长环境,抑制水稻病害发生。由于鸭子具有为稻田治虫、除草、抑病的作用,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里不使用或少使用化学农药,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
2.1.3.1.2减少化学肥料使用 鸭子全天候在稻田里觅食、休息和活动,与水稻共栖生长时间为60~70天,一只鸭子在稻田的排泄粪便约10kg(相当于N49g、P72g、K32g),鸭粪的营养含量较多,是比较优质的有机肥。由于鸭子在稻田里频繁活动,起到中耕浑水的效果,疏松表土促进土壤气体交换,提升稻田水体含氧量,改善稻田土壤的通透性,增加稻田水体营养物质浓度和总溶解固体物,能够有效培肥土壤,从而减少化学肥料使用量,进而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
2.1.3.2经济效益高
鸭子在稻田里昼夜活动,不断地接触、磨擦稻株,刺激水稻生长,水稻植株矮壮、分蘖增多、成穗率提高、穗型较大,有效穗、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增加,水稻产量丰产高产。由于稻鸭共作模式减少了农药、化肥污染,提升了稻米和鸭肉品质,达到无公害食品标准,满足了市场对优质稻米、鸭肉的需求,提高了稻米和鸭肉市场价格,增加了稻鸭共作模式经济效益。通过调查,稻鸭共作模式均产稻谷500kg/667m2和家鸭30kg/667m2,按市场价格计算,水稻产值1,400元/667m2,家鸭产值420元/667m2,总产值1,820元/667m2。家鸭养殖成本150元/667m2,水稻种植成本450元/667m2,田租300元/667m2,总成本900元/667m2。收益920元/667m2,比传统的一稻一麦两熟经济效益增效620元/667m2。
2.1.3.3社会效益好
发展稻鸭共作生态农业有利于调整优化粮食生产结构,提高粮食和家鸭产品品质,保障粮食安全,满足消费者对优质食品的需求,增加种植户或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同时有效引导农民工返乡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社会就业,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对肥东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2.2劣势Weaknesses
2.2.1思想认识仍需提高
多数种养户未能充分认识到稻鸭共作模式的优势,普遍认为稻田养鸭不但费工费时、程序繁杂,而且担心养鸭技术不熟练,采取稻鸭共作模式后,粮食、家鸭产量不增反减,害怕因投入成本比单纯种植水稻成本高,预期经济效益反而得不到保障,最终得不偿失。还有部分种养户虽然从事稻鸭共作种养生产,但是采取的仍是传统技术模式,没有进行技术更新,没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种养积极性严重受挫,思想上产生负面影响。
2.2.2技术水平仍需提标提质
2.2.2.1技术示范研究开展迟缓 我县稻鸭共作生态农业发展较晚,相应的田间试验示范和相关技术研究还在起步阶段,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宜当地推广的技术模式。目前的技术标准不规范、不统一,在某此方面,比如品种选择、技术组合、田间管理、配套技术等方面没有进行系统性研究,技术基础数据不全面、不完整,技术研究还停留在技术推广层面,在技术内涵等深层次研究上还存在空白。
2.2.2.2技术人才缺乏 肥东县稻鸭共作种养户多数文化水平较低,技术水平不高、接受新技术能力较慢,采用的技术仍是传统的稻田养鸭技术。大部分种养户仅凭自身的经验和习惯发展稻鸭共作模式,导致水稻产量和家鸭收获量顾此失彼,没有取得种养的最佳效益。农业部门中从事粮食生产或畜禽养殖技术推广的技术人员数量有限,既懂水稻种植又懂家鸭养殖的专业技术人员少之又少。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完整、不健全,特别是稻鸭共作产业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失。
2.2.3三产仍需融合发展
2.2.3.1鸭苗孵化繁育产业发展滞后 肥东县当地从事鸭苗孵化繁育的养殖户数量较少,而且繁育规模不大、繁育技术落后,孵化的鸭苗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当地市场需求。多数种养户的鸭苗只得通过商贩从外地市场购入,购入的鸭苗质量良莠不齐,投放稻田后成活率较低;购入的鸭苗品种杂、乱,多数家鸭品种不适宜稻鸭共作模式;购入的鸭苗价格受制于商贩,鸭苗投入成本增加。鸭苗孵化繁育产业体系的不健全和产业发展的滞后,制约了肥东县稻鸭共作生态农业的发展。
2.2.3.2市场体系不健全 肥东县及周边家禽交易市场不多,市场交易量较大的只有合肥市周谷堆和徽商两家交易市场,市场里从事家鸭批发零售业务的商贩不多,而且销售能力较弱,销售量有限。乡镇集市交易市场较为分散,多为露天市场,市场交易量有限。种养户的家鸭集中上市后,出现了市场供大于求的现象,家鸭销售困难和销售价格较低则成为种养户亟需解决的难题。市场体系的不健全、不完善,导致种养效益得不到保障,反而挫伤了种养户的积极性,影响了肥东县稻鸭共作生态农业的发展。
2.2.3.3深加工产业薄弱 肥东县是畜牧业大县,上规模的肉类加工企业约有19家,主营业务是加工猪、鸡等畜禽产品,对家鸭深加工业务较少,没有形成完整的家鸭加工、销售产业链。加工企业认为本地家鸭多为春夏养殖、秋冬集中上市,而且养殖规模不大,家鸭数量有限,无法满足企业全年加工的需求。同时增设家鸭深加工线,需要企业增加投入资本、市场开拓等诸多因素影响,加工企业拓展家鸭深加工线的积极性不高,家鸭深加工产业基础十分薄弱。
2.2.4品牌建设仍需加强
多数种养户把家鸭出售给家禽商贩和熟食店,稻谷出售给粮站或粮食经纪人,只有少部分种养户把稻谷加工成大米进行出售。稻谷、家鸭的销售渠道单一,而且销售价格较低,体现不了优质优价。虽然近几年在涉农政策的扶持下,部分种养户开始注册稻米、家鸭商标,却没有申请水稻、家鸭“三品一标”质量认证,品牌建设体系不健全,品牌效应不明显,优质无公害稻米、家鸭的产品优势无法展现,消费者认可度不高,品牌附加值增长空间较窄。
2.3机遇Opportunities
2.3.1结构调整扩大发展空间
为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调整粮食生产结构,对传统稻田、低洼水田和闲置土地的提升改造,既保障了粮食生产所需的基础,也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加之先进技术模式的推广、优良品种的选育和现代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等为稻鸭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确保单位面积粮食总产不降低,稳定了粮食产量,增加了收入渠道,提高了种粮效益。
2.3.2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增强农业发展后劲。通过建立稻鸭共作的生态循环系统,以鸭子排泄物和生物肥料代替传统化肥,以鸭子的杂食性和生物操控技术代替农药的大量使用,大大提高了稻田中能量和物质循环再利用的效率。稻鸭共作模式,对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态和食品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符合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
2.3.3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稻鸭共作产业通过“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高度融合一二三产业,吸引各类工商资本投入到稻鸭产业链中来,有力带动了稻米加工厂、交易市场、餐饮店和畜禽加工企业等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真正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同时发展稻鸭共作产业也是实现产业扶贫的重要手段之一,稻鸭共作模式具有投资小、技术成熟、周期短等特点,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可因地制宜发展稻鸭共作模式,提收高收入。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地区田块零星不成片、不宜发展大规模种养殖产业的问题。
2.3.4市场需求潜力足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和消费观念不断转化升级,人们越来越关注农产品品质,注重绿色、环保、健康的消费,市场对绿色、优质、安全农产品需求量越来越大,市场需求潜力十分充足。稻鸭共作模式是复合型生态技术,不使用或少使用农药和化肥,确保了稻米和家鸭的品质,所生产的稻米和鸭肉优质、无公害,完全迎合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2.4挑战Threats
2.4.1规模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肥东县稻鸭共作生态农业还在起步阶段,目前还没有形成规模化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还没有显现。如果稻鸭共作生态农业成规模化发展,势必会影响巢湖及域内水系的生态保护,可能会出现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如何有效缓解规模生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发展稻鸭共作生态农业必须重视的问题,也关系到肥东县稻鸭共作生态农业的发展。
2.4.2市场需求与竞争
稻鸭共作模式的家鸭一般在9至10月份集中上市,此时的市场对活鸭需求量不大,家鸭市场供大于求,家鸭销售困难,商贩又借机恶意压低家鸭收购价,导致养殖经济效益受损。规模化、工厂化养殖的家鸭,能够分批分次投放市场,充分满足市场全年的需求,其稳定的供求关系阻碍了稻鸭共作模式的家鸭进入市场。加之市场信息系统不完善和市场信息不对称,种养户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单一,难以准确判断市场供求关系、风险、成本和收益等,导致种养户盲目生产、销售困难、经济损失惨重。
2.4.3产业发展的技术问题
近年来各地都在大力发展稻鸭共作生态农业,稻鸭共作种养面积逐年扩大,呈现出增长态势。各地也结合当地自然资源和生产实际总结了相应的稻鸭共作技术体系,随着稻鸭共作技术模式的普及,多数种养户普遍反应,他们在稻鸭共作生产中遇到了一些技术难题,例如选择的家鸭品种是否满足产业化的需要、如何有效预防家鸭疾病、家鸭饲料能否保障人类安全等。目前在这些技术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还没有进行系统性地研究分析。
3肥东县稻鸭共作生态农业发展的路径探索
3.1政策支持,引导稻鸭共作生态农业发展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积极制定相关涉农奖补政策,来调整优化粮食种植结构,促进优质粮食发展。按照“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奖补原则,增加专项财政资金,扩大奖补范围,加大奖补额度,扶持种养户推广稻鸭共作技术模式,合理引导种养户根据其种养意愿适度规模发展,促进稻鸭共作生态农业的发展。
3.2三产融合,促进稻鸭共作生态农业发展
结合当地生产实际,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种养户建立鸭苗孵化繁育基地,筛选出优质家鸭品种,保护当地家鸭种质资源。继续稳固发展当地交易市场,完善家禽市场交易机制,吸引家禽商贩入驻市场,培育和发展家鸭经营主体。进一步引导肉类加工企业投资鸭产品深加工生产线,引进先进加工技术,丰富企业畜禽产品种类。采取订单农业生产的方式,加强企业与种养户合作,打造“种-养-加-销”一体化产业体系,促进稻鸭共作生态农业发展。
3.3品牌引领,助推稻鸭共作生态农业发展
鼓励和引导种养户积极注册稻米和家鸭商标,申请“三品一标”质量认证,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本地稻米和家鸭市场知名度,聚力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稻鸭米”、“生态鸭”等绿色优质农产品。通过品牌建设,发挥品牌效应,提升农产品品质,优化市场供需结构,提高农产品知名度,满足市场需求,推动家鸭生态产业转型升级,助推稻鸭共作生态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