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东县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调查工作报告
肥东县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调查工作报告
肥东县辖18个乡镇、1个省级开发区、1个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1个省级商贸物流开发区,有331个村居。全县总人口107.7万,近年来,该县科协、县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科协的关心和支持下,坚持把农技协工作作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工作来抓,取得较快发展势头,为扶持和引导农技协的健康发展,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先后多次进行专题调研、召开经验交流会,总结经验、表彰先进,有力地促进了农技协向规范化道路上迈进。目前,全县农技协总数已达36个,会员6475人,带动7.8万多农户。会员2012年度总产值56563万元,其中资产规模10-100万元的9个,,100-500万元的7个,500-1000万元的7个,1000万元以上的13个;涉及种植16个、养殖17个、服务加工2个休闲旅游1个,遍布90%以上的乡镇。其中,成立党支部的8个,党员总数165人,组织形式有“合作社+协会”的9个,“公司+协会”的9个,“科研单位+协会”的1个,大户领办的15个,其他2个。其中在民政部门登记的32个,占88.9%。近年来受到国家科协、财政部表彰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集体”的示范农技协5个,受到省科协表彰的优秀农技协6个,被市科协评为科普示范单位的农技协12个,被市农委评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农技协24个,受到市农委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表彰奖励的28个,受到县组织部、农委、科协表彰的农技协31 个。
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技协组织
为了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较快地增加农民收入,该县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发挥特色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创办协会实体,走“公司加协会、协会联农户”的路子,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农技协组织的快速健康发展,已成为推动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该县农技协的组织形式大体有五种:⑴能人带动型,是由农民科技致富大王、科技示范户和各类能人牵头,通过自身示范和带动,把从事同一生产项目的农民组织起来,形成一定的生产和经营规模,占总数的41.6%;如王桂和的奶牛养殖协会、张德文的无籽西瓜协会等。⑵民办官助型,是在各级政府直接扶持下成立的农技协组织,同政府部门形成了功能互补、互助互惠的关系,占总数的1.5%;如肥东县花生协会、白马山经果林协会、肥东县食用菌协会等。⑶中介组织型,是通过上联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大企业、大市场,下联千家万户,发挥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作用,占总数的4.7%;如肥东县蔬菜产业协会、梁园养猪协会等。⑷经济实体型,是通过兴办经济实体,集生产、科研、开发、经营为一体,为会员提供产、供、销系列化服务,占总数的27.2%;如肥东县鸿汇养蜂协会。⑸股份合作型,是农户以资金、技术、土地、劳动力或其它有效生产资料入股,组成股份联合体,利益均沾,风险共担,按劳取酬,按股分红,占农技协总数的25%。如肥东县元疃丰宝食用菌协会 。
二、积极扶持,强化措施,充分发挥农技协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近几年,该县把农技协工作作为农村科普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思路清晰、任务明确,采取了有力措施,加大了工作力度,加强指导,帮助解决农技协发展中存在的困难,更好的发挥了农技协的作用,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是推动了农村实用技术普及应用。全县36个农技协建有科普惠农服务站20个,占55.6%。各级农技协共推广蔬菜栽培、果树栽培、食用菌栽培、良种繁育、奶牛、生猪、家禽饲养和疫病防治、鱼塘精养、黄鳝养殖等96项实用技术,平均增加产值16%;开发和引进等新品种103个,平均增加产值13%;2012年共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228场次,培训人数19330个,承担有关项目26个,年创产值9832万元。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科技含量的进一步提高,全县农村先进技术覆盖率达到96%,科技进步对农村经济发展贡献率逐年提高。
二是推动了农村产业化快速发展。农技协注重自己的产品宣传,在工商部门注册商标数16个,获得国家农业部绿色产品认证的11个,无公害产品认证18个。农技协以专业技术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把同类生产的农户组织起来,开展技术交流和服务,通过发挥农技协集科研、示范、推广、服务于一体和能人众多、组织灵活、龙头带动优势,这样一户带十户,十户带一村,一村带一片,在区域内有效地实现“聚集小规模个体,形成大规模群体”的现代化农业的生产格局,全县农村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异军突起。八斗的无籽西瓜、丰宝的平菇、民族的大棚蔬菜杭椒、梁园的养猪、义昂的土鸡等产业都是在协会的推动下发展成支柱产业的。
三是推动了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划算的事情。张德文的无籽西瓜协会,现有技术骨干18人,发展会员286人,该协会实行“三包一保”(包技术、包物资、包回收,保证亩收入2400元以上)和“四统一”(统一育苗、统一技术、统一标识、统一销售),2012年辐射带动县内外3万多农户种植无籽西瓜5万多亩,户均增收近3000元。生产的“皖蜜无籽2号”无籽瓜和“秀丽”、“秀雅”礼品小西瓜,投放市场供不应求,深受消费者青睐。
四是推动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通过技术引带、项目吸纳、市场开发等有效途径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促进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加快了农村规模化、市场化、和专业化的进程。目前全县实体型、股份型农技协已达26个,吸纳农户1200多户,元疃丰宝食用菌协会吸纳了园区附近 128个带地入股的农户,在会员内部开展产前统一供应菌种、产中统一技术指导、产后统一销售服务,使全镇食用菌栽培户达到326户,年产平菇5000吨,由协会全部销往合肥、南京、常州等地。
五是推动了农民致富奔小康进程。农技协广泛吸纳收入较低农民参与,能够为困难户解决资金、项目、技术、销售等一系列问题,实现了帮困、开发、致富并举,帮助4360户农民增收致富,使10%的农户由昔日的低收入户变成今天的富裕户,农技协会员收入比当地农民人均收入多500元左右。
三、加强领导,真抓实干,提升全县农技协工作的整体水平。
县科协、县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围绕农技协的发展服务,解决其遇到的难题,给予发展空间,进一步引导、规范、扶持农技协的发展,加强了对农技协工作的宣传,经常进行信息交流、经验交流,为农技协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1、积极争取党政部门的支持,为农技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农技协是农村经济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其发展壮大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离不开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各级科协组织都能积极主动向当地党政领导汇报农技协的工作情况,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把农技协的发展纳入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具体规划,加强宏观指导,切实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通过政策引导,加快其发展,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2、深刻认识抓好农技协工作的重要性,加强了组织领导。把其列入科普工作的重要内容,精心操作,认真组织,不仅如此,还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都来关心重视、支持农技协的发展。制定 了促进农技协发展的有关政策和措施,给农技协的发展创造更宽松、激励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进一步加强了对农技协的指导工作,促进其健康发展。县科协、县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积极行使管理职能及指导、协调、服务工作,加强调查研究,总结推广农技协的典型经验,分类指导和扶持,不搞统一模式,帮助农技协提高经营水平,重点扶持和发展一批具有产、供、销系列化服务功能的农技协,引导其向协会加 实体的方向发展;培育、发现农技协的典型;分期分批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农技协骨干成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了他们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创造条件,搞好信息服务,积极组织一些交流与交往活动,增强了农技协的活力和凝聚力。
3、搞好了分类指导。县科协、县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尊重农民的选择,尊重农民的创造,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按照有利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增强服务实力的原则,就要积极引导,扶持鼓励农民去实践和创造。工作中及时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引导和促进农技协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使有条件的协会逐步向技术经济综合服务方向发展,提倡用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引导规范协会内部管理和经营行为。搞好对农技协骨干的培训,提高了他们市场营销、民主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从根本上加强了农技协的基础建设,促进其健康发展。
总的看,该县农技协有了一定的发展,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有的基层领导重视不够,没有把农技协的工作提高到应有的高度来认识;二是力量薄弱。一些农技协还是自发的、松散的,没有形成合力;三是管理不够规范。制度不健全,活动不正常。为此,该县科协、县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将按照中央和省、市的要求,围绕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途径,努力把全县农技协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为了更好地促进该县的农技协健康发展,为此我们建议今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立足体制创新,加强组织建设
采取“政府+(农技协+农户)"或"部门+(农技协+农户)"的模式,使农技协一头连着政府或部门,一头连着农户。通过政府或部门把从事相同产品生产的农民组织起来,成立农技协会,并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的支持,保证农技协开展各种科技兴农活动,把政府或部门对农业的支持落实到农民身上。
(二)完善制度建设,实行规范管理
始终如一贯彻农技协章程,在工作中努力做到“六有”:即有组织章程,有管理措施,有产业项目,有服务手段,有工作载体(试验示范基地或经济实体),有发展规划。通过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增强农技协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工作实力,实现经济目标(赢利)和社会目标(服务)的有机统一。
(三)拓展服务范围,扩大社会影响
农技协除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外,还要将服务范围向资金融通、销售供应、加工储藏等领域延伸。不断引进新技术,引进传统产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展市场空间。依靠卓有成效的服务,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面。
(四)搞好人才培训,提高会员素质
抓好人才建设,造就一批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骨干队伍。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培训方式,不断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同时,要多形式、多渠道地对广大会员进行文化、技术等多层面的培训,增强他们的致富本领。在会员中大力提倡“团结协作、开拓创新、遵纪守法、勤奋学习、乐于奉献”的精神,使广大会员成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生力军。